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科普 >

喜欢攒破烂儿或是一种病态行为

发布时间:2020-11-01 12:5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你或你周围的人,是否有过以下行为:用过的瓶瓶罐罐舍不得扔攒了一堆;痴迷收集各种包装袋、旧报纸;免费的宣传册页拿的时候总是多多益善,占有后却再也没翻过;旧衣服多年占据空间,总觉得还能穿,或想改造成其他什么,然而并没有……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热衷收集和储藏物品,又舍不得丢弃呢?

“囤积”作为一种适应性行为,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普遍存在,可以说它是我们赖以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与我们大多数行为一样,它也可以过渡为一种病态的行为。

比如前几年新闻里报道的爱捡废品的李大爷,废品刚开始堆在10多平方米的自建房里,后来自建房装不下,就堆到两间正房里,再后来正房也装不下了,就扔到屋顶上,经年累月腐烂发霉。这些堆积了20年的垃圾一共清运了10车,每车约五六吨。李大爷的这种过度收集、难以丢弃、杂乱无章且已经引起功能损害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囤积障碍”。


什么是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被列为强迫症谱系中的其他障碍。

早期,囤积被视为强迫症的一个子类,但很快,研究发现囤积是独立于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一个因素,这种障碍本身足以成为一个大问题。

临床诊断上囤积障碍包括,持续地难以丢弃或放弃物品,不管它们的实际价值如何;感觉到积攒物品的需要及与丢弃它们有关的痛苦;难以丢弃物品导致了物品的堆积,导致使用中的生活区域的拥挤和杂乱,且显著地影响了其用途;这种囤积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包括为自己和他人保持一个安全的环境);这种囤积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这种囤积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什么人容易患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2% ~ 5%,男女比例相近。虽然这个数据来自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 14 个西方国家,但非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本、印度等)的可用数据显示,囤积障碍是一种普遍现象。

囤积障碍者中中老年人的比例很高,这并非是因为只有老年人才喜欢攒东西,其实囤积行为早在 11~15 岁就开始了,而之后约每隔10年其严重程度就会增加,但成年并无显著症状,一直延续至老年才又爆发出严重的囤积行为。

关于囤积障碍的发病机制,并没有非常成熟的解释,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方面:

一是遗传学因素。有囤积障碍家族史的人患病几率会更高,大约有50%的囤积障碍个体报告其亲属也有囤积行为。

二是生物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囤积障碍可能与某些相关脑区激活异常,以及患者的5-羟色胺水平较低有关。

三是环境因素。有些人在经历了他们难以应对的压力性或创伤性生活事件后会发生囤积障碍,例如亲人的死亡、离婚、驱逐或在火灾中失去财产等。

四是童年经历。有研究认为,童年早期的创伤和缺乏安全的依恋也会导致囤积障碍,他们会试图用收集和储藏物品来获得安全感。回溯到精神分析的观点,囤积行为的人格发展是由于父母的严苛要求,会使儿童形成犹豫不决的特征,而这也是囤积障碍的个体及其一级亲属的显著特征。


收藏也是囤积障碍吗


表面看起来,收藏与囤积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持续地收集储藏物品、占用大量生活空间,但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

首先,收藏是有序的、经过合理组织的,而囤积障碍者的收集物是杂乱无章的;其次,收藏者在入手藏品时会进行合理预算,而囤积障碍者的过度购置往往是不理智的,且很有可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第三,收藏者在转手、置换、捐赠藏品时,不会产生囤积障碍者丢弃物品时的那种痛苦。

所以,收藏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我们大可不必给自己或他人随便贴上囤积障碍的标签。当然,我们也仍然需要警惕不健康的收藏观发展为囤积障碍的可能性。

很多人对囤积障碍还很陌生,希望大家能看到、识别、注意这种精神障碍,做好心理防护。

上一篇:职业品水师,你了解多少?
下一篇:如何走出抑郁的阴霾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