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科普 >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21-10-11 17: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中国科普网讯(记者胡利娟)2019年5月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75%的陆地环境,66%的海洋环境受到影响,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种正遭受灭绝的威胁。2020年9月18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GBO-5)报告指出,尽管在多个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自然界仍遭受着沉重打击,全球生物多样性情况仍日益恶化。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自然景观文化等,关系人类的福祉。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张,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此时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有何意义?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后续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和行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果?针对上述问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作了一一解读。

率先在国际上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说,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赵英民称,国际社会正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节点,与此同时,《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已迈入实现全球目标的“行动十年”。在这个时刻,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旨在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理念与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在优化就地保护体系上,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在完善迁地保护体系上,持续加大迁地保护力度。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生物遗产资源收集保存水平显著提高,迁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就地保护的有效补充,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和恢复。  

在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上,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颁布实施《生物安全法》,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机制逐渐完善,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国家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持续提高。  

在倡导全民行动上,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基本形成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行动体系,公众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方式更加多元,参与度不断提高。   

基本完成苏铁等珍稀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

林草部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责部门之一,重点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资源多样性三个方面上下功夫。

“尤其是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显著发挥,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主体稳中有升,麋鹿、普氏野马、朱鹮等野外种群,从消失到恢复重建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效。”李春良称,我国已建成162个植物园,收集保存了野生植物两万多种,已基本完成苏铁、棕榈和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并支持建设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保护中心、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亚洲象保护研究中心等,收集保存了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遗传材料和基因,共计超过800个物种22万份全基因组的DNA样本。

此外,在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方面,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国土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工程,使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了双增长。  

在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十三五”期间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53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等补助项目2000余个。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新增湿地面积304万亩,修复退化湿地701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了50%以上。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水质改善,候鸟种群数量显著回升。  

在荒漠生态系统方面,持续开展了43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21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15年的石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还采取了划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等多种措施,我国在遏制荒漠化这一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上久久为功。据监测,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污染防治攻坚战,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

不少研究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赵英民表示,作为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我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有效恢复了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生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丧失压力得到了缓解,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建。  

——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生产生活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相结合,依托各地生态资源禀赋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不断探索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新路子。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地试点,推动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激发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生动力。  

——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切实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他相关条约义务。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机制,“南南合作”以及其他双多边合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领域国际合作交流,为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为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治理水平,赵英民透露,下一步,将在政策法规方面,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推进生物多样性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完善法律体系。在行动措施方面,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2021-2030年)》,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完善观测网络,优化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数据和信息平台等。

上一篇:打造下一代域名系统 给虚拟世界一个更安全的导航
下一篇:山西暴雨下了多少?从何而来?专家解读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