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数据计算不断发展,出现了诱导用户沉迷、输出不良观念、大数据杀熟、伪造评价数据等现象,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近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着眼于大数据算法有序治理,引导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得到各方点赞。当前大数据资源无处不在,大数据早已不再是互联网公司私产,而是涉及用户隐私,关系国家安全,影响社会风气,关乎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共财产。如何用好大数据、管好算法,让其服务于社会发展,成为当下迫切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算法要服务于公共属性。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互联网公司打着“技术中立”的旗号,以个性化定制为名,利用大数据算法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精准推送、精准营销,不仅收获了流量,更获得巨大收益。由于缺乏自我监管,一些迎合用户猎奇心理、哗众取宠的不良信息得以传播,一些偏激错误的观点影响社会稳定误导公众,一些杀熟软件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利益。诚然,大数据本身不带有情感和价值取向,但其背后的算法却是价值观的载体。当追求流量、提高粘性、扩大利润成为企业逻辑后,大数据算法必然误入歧途。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威胁并非取代人类,而是人工智能的设计者能将价值观潜移默化灌输给使用者。时至今日,大数据已成为公共资源,任何互联网企业都不能将其视为私产,而应将其视作关乎用户隐私、社会稳定、社会风气、公平正义的公共财产。既然是公共财产,算法的设计就必须遵守公共属性,算法的逻辑就必须围绕如何保障用户隐私安全,杜绝有害信息传播,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因素展开。
互联网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算法营销观念。《规定》初衷并非将互联网公司算法技术管死,算法作为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不仅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管好算法的目的是用好算法,让算法更好为用户、为社会服务。如:作为信息推送的产品,可根据用户喜好更高频率推送相关信息,但绝非构建信息茧房。既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应根据比例提供其他信息,信息更多元的产品才能让用户持续保持新鲜感;营销类服务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相关参考帮助消费者高效决策,但价格方面应一视同仁,信息高效聚合且价格有竞争力的服务更能吸引消费者;榜单推荐类服务则应杜绝刷单刷流量等造假行为,更真实的评价才能让自身更权威更有影响力。事实证明,大数据算法并非只有旁门歪道才能盈利,恰恰相反,倡导正确价值观,提供更多选择,更真实地帮助决策,更能提升自身吸引力、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算法监管还需多方合力和长效机制。大数据运用无处不在,仅依靠《规定》和企业的自觉难以实现有效监管,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有关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应制定更加详细的算法细则,建立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科技伦理审查、用户注册、信息发布审核等制度,要定期审核、评估、验证推荐服务提供者算法机制机理、模型、数据和应用结果等,确保互联网企业既有章可循,也始终在监督下运行。企业自身也应当设立内部自查机构,任何产品上线和运营都要本着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原则坚持自查,并在内部绩效考核等机制中剔除可能导致设计者投机取巧的指标。用户则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自觉抵制并且帮助身边老年人、未成年人抵御不良算法产品,积极举报并用脚投票。
唯有围绕公共属性加以设计和应用,才能让监管更有序更有力,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巨大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