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是所有家长朋友们的共同期盼,那么,给孕妇补铁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给宝宝听音乐能提高智力吗?开发宝宝的右脑,可以提高他的智力吗?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爱贝睿儿童实验室主任魏坤琳想对家长说,关于智力这件事,你要让孩子相信,努力最重要,智商分数不重要。孩子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改变他大脑的样子。
在他近日出版的新书《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Dr。魏从脑科学入手,教你根据孩子大脑的发育规律,发展孩子相应的能力。如果家长多了解些相关知识,也许能早点调整早教策略。
人类智商值每10年涨3%,但人类并没有变聪明
智力和智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智力涵义更广,而智商比较狭隘。
很多人都知道智商(IQ)测试,其中广泛应用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会测量孩子的算术、词汇、常识等认知技能,然后把成绩与其他同龄人样本作对比。韦氏量表把正常人的平均值作为100,你如果得了100,就表明处于中间水平,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处于85~115之间。
但很多人不知道,智商值并不是固定的。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最先发现了这种现象:至少在1930年以来,全球平均智商每10年上升大约3个百分点,这就是“弗林效应”。比如,2012年美国人的平均智商比1900年要高近30%。
“为了抵消这个现象,保证智商标准值在100不变,就要不断校准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自推出以来,就被校准了4次。”魏坤琳说,“也就是说,如果你家孩子用最新的第四版韦氏量表,测出来智商100,是普通小孩;但测第一版,可能就是130,变成了超常儿童。”
听上去很有参考值,那要不要赶紧给宝宝测个智商呢?魏坤琳毫不犹豫地回答,没必要。因为这个指标在4~5岁之前是测不准的,对成长发育很快的孩子来说,隔几个月测,数值就可能差很多。
“孩子大脑的各个区域以不同的速度发育,没必要这么快给孩子贴标签。你也无法从一个简单的智商数字里,看到孩子全面的智力发展。”魏坤琳说,“况且,人类的智商分数提高,只是在一些专项认知能力上的提高。人类的遗传基因没有突变,整体的智力也没有增加。”
给大脑信息刺激,但刺激也不是越多越好
受到产道的限制,宝宝在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时就出生了。新生儿的脑重只有成年人的25%,3岁时达到85%,5岁时是95%。大脑发育不仅是质量的变化和脑细胞数目的增加,最关键的是神经元之间建立的连接,连接的部位叫“突触”。
魏坤琳介绍,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鲜刺激的作用下,神经元以每秒700~1000个的惊人速度建立新的连接,3岁时连接的数目甚至超过成年人。一旦某个突触成功参与大脑某个功能的运作,它就会受到强化,相反,没有用到的突触就会变弱,最终被剪裁掉。
“神经元越变越少,运算速度却越来越快,这个连接和修剪的过程就是塑造大脑的过程。后天的学习与经验对于这样的修剪过程非常重要。所以,孩子的早期经验及其幼年时获得的教育,能影响他的一生。”魏坤琳说。
对于人类的神经网络,脑科学上有不同的分区方式和分类体系。魏坤琳和一群科学家朋友把儿童早期教育中,家长最应该重视的内容概括为五部分: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
其中的智力脑——如何让孩子更聪明,这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魏坤琳分为室内外两个方面解释:
在家里,一是给孩子适宜的环境刺激,允许孩子用多种感官感受立体的世界——当孩子把盛面条的碗打翻,又用手把面条捏碎,还抹在衣服上、脸上,千万别抓狂,这是孩子在用触觉学习面条的特征;二是鼓励孩子把感知到的信息关联起来,比如吃苹果,看上去红红的、圆圆的,摸起来滑滑的、硬硬的,咬一口是脆的、甜的。
在户外,一是扩展孩子的学习资料库,接触不同类型的信息,旅途中的风土人情,和小公园里的小动物,都可以给孩子讲一讲;二是从视觉出发,刺激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
魏坤琳说:“孩子的成长需要丰富的外部刺激,但并不意味着刺激越多越好。一般来说,正常的家庭环境都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刺激,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有些家庭可能出现刺激过多的情况。超出孩子承受范围的刺激,会让孩子的大脑‘受伤’。”
比如,玩具太多,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家长的过度关注,也会干扰孩子——他在专心搭积木的时候,家长隔几分钟就过来问个问题,“喝不喝水”“饿不饿”,虽是好心,却是无益;此外,也不要过度依赖“视觉输入”,有的家长把孩子交给电子产品,有的在婴儿车上挂各种鲜艳的玩具,都是画蛇添足。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的强大适应力,是人类智力的真正含义
魏坤琳介绍,在智力研究领域,最经典的理论是CHC理论,将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前者指的是经过后天积累习得的技能和知识,后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智商测验所考察的能力,比如记忆、逻辑推理等。
我们的祖辈要解决生活中各种具体的问题,比如打猎的技巧、耕种的时间……所以,问一个100年前的人:“狗和兔子有什么关系”,他会回答“用狗来抓兔子”。答案非常具体、务实,不太使用假设、归类那一套思维方式。而大学毕业的你,答案可能是“狗和兔子都是哺乳动物”。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解决更多抽象的问题,我们在学校也要学习分类、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方式,刚好跟智商测试要衡量的那种‘智力’更接近。所以,智商分数不代表智力,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的强大适应力,才是人类智力的真正含义。”魏坤琳说。
2013年1月和4月,欧盟和美国分别投入10亿欧元和46亿美元,全面启动面向未来的人类脑科学研究计划。在中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国脑计划)也作为重大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 “十三五”规划。今年3月22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侃说:“0~6岁是大脑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在孩子发展早期多掌握一些靠谱的脑与认知科学知识,那么孩子就能成长得更好。”
2016年,在魏坤琳眼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他的二女儿出生,二是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下围棋赢了李世石。“人工智能发展飞速,我该如何养育我的孩子,让他们从容适应未来?”
魏坤琳说:“在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如果你试图预测2048年什么热门,再去教孩子相应的知识,可能不行,因为你预测不准。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底层核心能力——引导孩子主动对动态的知识进行探索,让孩子养成通用的学习能力。这样,无论以后怎么变化,孩子都能适应时代。”
如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聪明大脑?魏坤琳提出了几点建议:
重视教育的力量。有人说:“我小时候父母没管我,什么育儿知识都不知道,我不照样长得不错?”魏坤琳说:“祖先的智力来自日常现实,但现代社会大不一样,对人的抽象思维和数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一个术语叫做孩子的“童年期”——童年期越长,学习的内容越庞杂,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延长儿童童年学习时间的方式。
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在小时候,要给孩子更多具象的思考,用实物做例子引导孩子理解;随着年龄增长,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这符合大脑发育的过程。
相信智力是可塑的。虽然智力受先天因素影响,但后天培养更重要。大脑就像肌肉,你让它动得越多,它就变得越强大、越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