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名葈耳实,系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历代本草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苍耳果实、根、茎、叶及苍耳蠹虫作为药用的情况。其中关于苍耳子的药用功效古今基本一致,而关于苍耳茎叶(苍耳草)的功效与其果实作用相似,且苍耳草毒性较苍耳果实小,药性和缓无升散过度、伤气耗血之虑,大剂量(15g~20g)运用亦较安全。苍耳蠹虫又名苍耳虫、苍耳子虫,是寄生于苍耳茎中的鳞翅目昆虫幼虫。古代医药著作《圣济总录》《本草纲目》等记载了苍耳蠹虫可作为一种外科药物,用于治一切疔肿及无名肿毒恶疮。
炮制及去毒方法
苍耳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烧、炒、蒸、捣等。一般认为经过炮制后,易于去刺,使药物纯净,因苍耳“毒性在刺勾上,去刺即除毒性”“去刺使其洁净,便于药用”。
苍耳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生用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炒制 有微炒、炒令香和炒熟之分。取净苍耳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褐色刺焦时取出,晾凉,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砂烫法 目前苍耳子炮制多采用砂烫法以取代传统的清炒法。具体操作为:取通过20目筛的洁净细砂,用量是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将砂置锅内,武火加热,砂炒至灵活状态,投入去刺之苍耳子果实,用中火炒至外表呈深黄色,有爆裂声,取出,筛去砂,放凉,用时捣碎。砂烫法的火候更容易掌握,由于温度较高且受热面积大而均匀,故其炮制品在内在质量和外观色泽等诸方面均比清炒法炮制品为好,成品药香酥利于粉碎。
蒸法 首见于明《炮炙大法》“蒸用,捣去刺”。《普济方》中亦有“苍耳子,九蒸九曝,治风毒脚气”的记载,以后沿用不多,仅见于清《本草述钩元》“蒸过”,此法现已少用。
临床运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苍耳子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抗过敏等作用。用于治疗鼻炎、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顽固性牙痛、腮腺炎、皮肤病等。
在临证配伍上,苍耳子配伍辛夷、白芷、薄荷等,如《济生方》苍耳子散,用于治疗鼻渊头痛,不闻香臭;配伍仙灵脾、威灵仙、川芎、肉桂心,有祛风胜湿,活血定痛之效,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配威灵仙,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配板蓝根,祛湿通窍解毒散结,治疗腮腺炎;配菊花、天麻,可平肝祛风,通窍止痛,治疗眩晕头痛;配夏枯草、谷精草,可治疗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配黄芪,可有效降低苍耳子的肝毒性,配伍比例苍耳子与黄芪之比为2∶1;配伍白矾,口服同时用此药液涂擦患部,治疗顽固性湿疹。
苍耳子用于内服,有小毒,煎汤4.5g~9g或入丸散。有资料认为,苍耳子用量过大(成人用量在30g以上,或误食鲜苍耳子10粒以上、苍耳苗50g以上,儿童食苍耳子5~6粒)可引起中毒。使用不当易引起各脏器的损害,对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损害较为严重。不可长期或超量服用。
中毒表现及解救措施
苍耳子服用过量,轻者有乏力、精神萎靡、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发热、颜面潮红、结膜充血、荨麻疹等;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或者终日昏沉嗜睡,进而出现昏迷惊厥、心率快或心律失常、黄疸、肝大、出血倾向、尿闭、尿中出现管型尿和红细胞等症状。
苍耳子中毒后如能及时而有效地进行专业抢救,大多能迅速恢复健康。少数中毒严重或抢救不及时者,可因肝细胞大量坏死而致肝昏迷,以及肾衰竭而死亡。抢救方法如下:
如内服在12小时内无胃肠出血者,可催吐,然后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洗毕,内服硫酸镁导泻。量大超过4小时者应及早应用1%~2%温盐水高位结肠灌洗。
也可静脉输入5%葡萄糖氯化钠及维生素C,以促进利尿,加速毒物排泄。如有心衰、肺水肿时应严加限制静脉输入量。
保肝时可服枸橼酸,肌内注射甲硫氨基酸。肝大明显或有黄疸时,可加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心率慢时可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抽搐时用10%水合氯醛20ml保留灌肠,有出血时给予维生素K、卡巴克洛、氨甲环酸或酚磺乙胺等止血剂,出血严重时可输新鲜血液。
积极抢救休克和循环衰竭,血压下降时,除补充血容量外,应吸氧并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及强心剂。
中毒较轻者可用中医药治疗。甘草30g、绿豆120g,煎汤500ml冷服。脉缓者用生甘草30g,煎水200ml;脉速者用生甘草15g、黑豆120g、绿豆20g,煎水500ml顿服。
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之半流质食物,禁用肉食。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