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中医药海外需求、关注度增加。但受制于准入制度、文化差异等因素,中医药“出海”仍面临挑战。面对这种“乘风难破浪”的困局,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把脉开方”。
“中医药毒副作用较小、给药方便、成本低廉,既能治疗疾病,也可发挥未病先防的‘治未病’作用,海外市场普遍看好中医药发展前景。”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所长张涤一直坚持纯中医辨证论治。他注意到,中药“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极大影响了国际化进程。
“比如,中医药经典书籍译介不足,海外对中医药普遍缺乏全面理解,影响了海外中医教育规范性,造成中医文化海外推广应用缓慢或不完善。”张涤建议组织相关行业译介多语种中医经典书籍,提升中医文化国际化水平,同时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互联网使用特性,在广受民众喜爱、使用率高的互联网平台,建立中医药数据库、语料库,借助音频、视频,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形式向海外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
“中医讲经验,用的是系统、整体、宏观和辩证思维进行诊疗,西医是线性思维,诊疗观的差异也带来隔阂。”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何清湖说,中医药“出海”更多提倡的是针灸等中医技术和中药饮品“走出去”。
他打了个比方,比如,外国民众体会到针灸和中药颗粒剂疗效,就会好奇,进而去了解中医药的治疗理念、文化、理论基础,最后接受中医。“把一个东西传播给人家,不能强制性要求接受,而是要站在平等的角度让别人先明白、理解,自然就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称,全球超过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中医药相关治疗,中医药传播范围已扩大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不过,在海外缺乏足够的合法化路径和国际标准,也制约着中医药“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黄东红认为,可率先建设以“湘九味”“赣十味”“粤八味”等湘赣粤品牌(道地)药材为主的中药材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借助去年成立的湘赣粤港澳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联盟平台,扩大中药对外贸易。“中医药在海外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客观因素就是中医药整个体系发展缺少足够的合法化路径。”张涤建议立法为中医药“出海”正名。
中医药“出海”还受高质量海外中医药人才缺乏的掣肘。“高等中医院校要适当加强外语培训,对主动去海外传播和发展中医药的高素质人才要有职业发展前景、经济收益政策配套。”何清湖说。
张涤则建议依托与海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等方式,为海外中医药求学者提供系统中医理论学习和完整的临床操作实践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