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过去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制造业底子,贵州在一些制造业细分领域存在着国字号隐形冠军企业。在数字化升级的新赛道,这些企业积极融合,积蓄新动能,生产经营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即使在疫情期间仍然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韧性,成为地方经济抗风险、稳增长的中坚力量。
紧抓数字化 抢占竞争发展“C位”
“区别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具有技术渗透性、产业融合性强等特点,能为传统的隐形冠军企业赋予更多、更大的发展动能。未来,隐形冠军企业要保持行业优势需要连接上更新、更快的数字化轨道。”贵州省工信厅工业互联网处副处长金利涛说。
“同类型的钢丝绳,我们可以做最大,同等强度的钢丝绳,我们可以做最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沉淀了深厚的钢丝绳制造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大师和技术专家。”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贵州钢绳”)一分厂厂长马明刚说,很多国家重要项目和超级工程上,都有贵州钢绳的身影。
作为国内钢绳制品龙头企业之一,贵州钢绳深耕行业54年,获得专利408项,是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牵头参与、编制或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多项,正引领国内钢绳制品行业发展。
“我们将专注于钢丝绳行业的研究和高端产品开发,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建设着力,为工业互联网领域钢绳行业树立标杆。”贵州钢绳副总经理贺孝宇说,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建设标准为依托,贵州钢绳正逐步迈上全球钢丝绳产业高端,建成世界一流钢绳制品企业。
同样的,作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近年来,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同济堂”)通过大力推进智能加工设备、智能测控装置的应用,建立了一套全数字化传递、可视化生产的生产线,在数字化轨道上保持着自己的行业竞争优势。
数字化扫描、识别……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不同类型的产品传送、汇聚,一台约6米高的灰色机器人便会将药品分类、码垛,最后通过RGV小车精准入库。同济堂副总经理孙宜春说,智能制造并不等于机器换人,而是人与机器的合作共赢。同济堂的智能化生产线优化了20%的人员,相关员工也被转移到中药材种植、配方颗粒、大健康产业等新增业务板块,为企业“开疆拓土”。
孙宜春认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源自精细化和集约化水平,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无论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从长期来看是个需要抓住的趋势、机遇,也是一道必须跨过去的“坎”。
传统变智能 企业生产运营脱胎换骨
“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解决的不仅仅是显性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的问题,更隐形的层面,从底层数据的标准化采集、智能化识别学习,对于人力、物料、设备、调度、工序的优化,进一步关联到产品及半成品库存对资金的占用以及市场供需的匹配等问题。”贵州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处长吴熙说,传统制造业插上“数字化”翅膀,是一次系统再造,借此企业运营将飞上新台阶。
作为国内规格品种最为齐全的轮胎生产“老牌”企业之一,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贵州轮胎”)是贵州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标杆。自2014年公司开启异地搬迁技术改造项目以来,如何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变“传统车间”为“智能车间”,一直是贵州轮胎坚定的战略步伐。
“扫一扫型胶流转卡上的二维码,生产时间、数量、生产线号、胶号、位置等全方面信息一目了然。”贵州轮胎智能工业处处长方德云说,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整个项目改造完成后预计生产效率可提升30%以上。
过去,生产计划安排、物料库存盘点、生产过程工艺管控是生产过程中的一大痛点。方德云说,由于轮胎生产工序复杂,部件很多,且是24小时不停生产,动态库存单靠人工盘点存量往往会出现偏差,经常出现成型工序待料情况,影响效率。生产的节奏、流畅程度完全依靠老师傅的经验来协调。有了实时化、动态化、智能化平台——MES系统后,有效管控轮胎生产全过程,使得物料库存控制精准、生产过程稳定有序。
改变还发生在APS系统。方德云讲述,以前接到订单首先要手动分解半制品、原材料需求,制作半制品生产计划送到机台执行。现在接到订单后,只要硫化工序排产,系统就会自动分解半部件和原材料自动同步到相关工序和机台。机台操作人员启动计划,系统会自动将工艺配方下达到机台PLC执行,自动采集生产数据,投料异常和过程异常系统会及时报警或停止。每条生产线计划数量、需求时间、实际库存等信息一目了然。
方德云说,物联网、MES系统、PLM平台、轮胎芯片等项目的投入,“大数据+”和各生产环节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了公司智能制造能力、战略经营管控协同能力。
下一步,贵州轮胎还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的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全局地提高产能利用率,并进一步提升公司内部和外部决策的响应效率和精度。在一些关键车间实现“黑灯车间”,如实现硫化工序车间的群控管理,基于底层数据让计划数量、工艺配方自动分解到机台,实现无人化全自动生产。
作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一直以来,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重构后发地区整体发展方式。通过开展“千企改造”“万企融合”两大行动,不断推进产业数字化。
从2016年开始,贵州每年对1000户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助推实体经济“强筋骨”。疫情期间危中寻机,据了解,贵州2020年要推动30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4%、58%。
“配置”待升级 资金技术人才亟须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贵州隐形冠军企业和一些高成长性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尚未建立较大的规模效应及借贷信用,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升级需要的资金规模较大、专业技术门槛高,一些企业“有心无力”。
尽管隐形冠军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引领发展,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不过采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的生产嵌入产业链当中,其经营状况不可避免地受整个产业景气状况影响。受制于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产业链需求端疲软,一些企业今年的订单和经营还是受到一些影响,产能正逐步恢复中。
“数字化升级给企业带来稳定的生产节拍和交货预期,但上马或改造新的智能生产线,面临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资金,接下来还要跨过技术门槛,最后在实施阶段,还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调适和阻力,最终走下来并转化为生产力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方德云说。
“贵州轮胎能够‘脱胎换骨’,循序渐进的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坎坷磨难。”方德云说,在当前工业互联网利好政策的带动下,企业数字化改造后期的企业依然会面临着自身现有的技术和人才团队支撑不足的困境。车间工人要切换新的工作模式,技术人员要熟悉车间生产工艺,两边打不通,融合效益就出不来。
现阶段,市场上工业数字化、智能化领域人才相对稀缺。西部地区,由于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流失情况也逐渐增多,而且各地“抢人”政策优惠力度不断加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
他建议,贵州可强化校企互动,个性化、定制化为制造企业培养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对于一些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隐形冠军企业,可通过“千企改造”“万企融合”等工程,从资金奖补、贷款贴息、税收返还、工业基金支持、政务服务绿色通道等方面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企业快速响应、快速更新能力,增强企业信心,减少企业顾虑。
此外,支持隐形冠军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入外部智力、技术支持;在本地,积极培育、招引产业上下游企业,搭建完善产业链,为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更良好的产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