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近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系统性、综合性法律。然而,随着今年“双11”的开启,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利不惜以身试法。前不久,有警方披露出相关倒卖快递面单的案件,涉案人竟“卧底”快递公司偷拍快递面单,汇总整理后在网上打包出售。
有人打趣说,如果快递上都是带有隐私面单的,还会有人铤而走险去偷拍吗?或许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但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其实早在几年前,部分快递企业和平台就尝试推出这种能将用户名字和部分手机号码模糊处理的隐私面单,但时至今日,隐私面单还是“罕见品”。为何?不外乎效率与成本。
先说效率,因为隐私面单模糊处理了个人信息,在配送时,快递员需使用专门的终端设备扫描包裹条形码,才能读取相关收件人姓名及电话等信息。这直接导致配送效率降低,除了影响收入以外,也在变相地增加了快递网点的配送压力,如此传导之下,对隐私面单不感冒也是情理之中。
再说成本。制作隐私面单并非简单地涂掉某些关键信息,需要有相配套的运算程序与终端设备,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即便是快递公司舍得投入,但落地到以加盟为主的网点时,他们却不一定愿意为其买单,再加上效率问题,那对隐私面单就更加视作鸡肋了。
而且,从功效来看,目前隐私面单也只能防住信息泄露的末端——防止有人捡漏罢了。但更大范围的信息泄露都是快递公司内部员工监守自盗引起的。一些不法分子大玩快递“无间道”,直接从后台调取数据。隐私面单还未成为最坚强的堡垒,内部却先行瓦解了。
诚然,隐私面单是好帮手,也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单靠它还远远不够。快递不只是物件流通,实际上也是信息流通的一种,而信息经过的每一环都有可能成为泄露的源头。因此,必须构建好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快递企业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比如,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合理确定个人信息处理的操作权限,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等,既要做好快递隐私面单保护的“面子”,也要做好数据库防卫的“里子”。
保护个人信息,于法于理,快递企业都责无旁贷。效率与成本固然重要,但用户信任才是立身之本。当然,保护个人信息,还需离不开法律利剑。对于一小撮胆敢以身试法之徒,还需从法律层面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震慑。
(陈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