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透露,未来,央行将积极响应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组织关于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议,研究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
央行16日在其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称,将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但不预设推出“时间表”。央行将结合试点测试地区发展规划、地方特点,进一步扩大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测试应用场景覆盖面,实现特定试点区域内的应用场景全覆盖,打造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不断探索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数字人民币应用新模式。
央行表示,在冬奥场景中,没有银行账户的社会公众可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享受基础金融服务,短期来华的境外居民可在不开立中国内地银行账户的情况下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满足在华日常支付需求。
据央行透露,未来,央行将积极响应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组织关于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议,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同时,央行将建立健全数字人民币运营系统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从密码应用安全、金融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组织开展全方位系统安全测试与评估,保障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数字人民币场景已超100万个
未来仍将持续扩容
央行数据显示,数字人民币已在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长沙、苏州等多地进一步测试,每次测试均将场景数量向上拉升。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
“目前的试点省市基本涵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西部、东北、西北等不同地区,有利于试验评估数字人民币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应用前景。”央行认为,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下,数字人民币已在一些地区开展了红包活动,实现了不同场景的真实用户试点测试和分批次大规模集中测试,验证了数字人民币业务技术设计及系统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
据了解,各地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的场景越来越丰富。各家银行在“数字人民币App”中推送子钱包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近期“佰付美”等支持加油的场景,以及支持零食柜购物的“购吖零售”等场景于各银行的子钱包中上线。在线下,北京地铁“亿通行”等交通、公共服务场景也纷纷加入。
神州信息子公司神州方圆区块链专家肇熙表示,数字人民币已经广泛接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六大行等运营机构正在大力推广和创新场景试点。未来,通过薪资发放、红包活动、商户促销等多种形式,增加使用场景。对消费者而言,可以通过数字钱包开立、绑卡充值的方式,参与数字人民币的使用。
注重创新示范效应
多企业正在布局
《白皮书》显示,央行将研究制定数字人民币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数字人民币个人信息保护。完善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数字人民币运营系统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从密码应用安全、金融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组织开展全方位系统安全测试与评估,保障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央行还表示,未来将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根据国内试点情况和国际社会需要,在充分尊重双方货币主权、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跨境支付试点,并遵循“无损”“合规”“互通”三项要求与有关货币当局和央行建立法定数字货币汇兑安排及监管合作机制,坚持双层运营、风险为本的管理要求和模块化设计原则,以满足各国监管及合规要求。
央行同时指出,在试点期间,数字人民币持续注重探索应用模型创新。已利用智能合约技术,赋予数字人民币可编程特性,提升扩展能力,促进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央行确实注重有创新点的试点方案,如在技术上是否有相应的突破、在场景上是否更深入市场等,希望可以探索更多创新模式下的试点可能性。而智能合约技术、跨境支付是未来数字人民币最可能形成商业价值的两个方面。
有机构认为,结合区块链等新技术和场景形成价值网络,将成为未来体现数字人民币商业价值的重要发力点。如在跨境电商领域,中东欧铁路物流运输过程中,如果能够把数字人民币和价值链软件数字监管结合在一起,就有机会形成新的业务形式。如果能将资产数字化、数字货币化融为一体,实现支付即结算,才是数字人民币真正价值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不断推进,包括各类银行、支付企业、场景方、技术方在内的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在数字人民币业务上的布局也愈加深入。一些上市公司因此收获了多轮股价上涨和投资机构的关注。
其中,神州信息已将数字人民币作为新的业务发展方向,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神州方圆,致力于拓宽和推广数字人民币的场景应用;优博讯则在积极参与数字货币的支付应用场景设计与落地工作,新开普与联通支付进行了数字人民币的合作。
优博讯表示,数字人民币的推出给包括支付终端厂商在内的支付产业带来的市场机会和积极影响持乐观预期。
亦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数字人民币试点越来越频繁,但距离其大面积推广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这一过程中,数字人民币需要解决的不仅是安全性问题,也有监管框架的搭建、生态建设之下各类机构盈利模式的探索等问题,这均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