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2日电 (付玉梅)“我觉得现在是中国芯片行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北京中科昊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昊芯)董事长李任伟几次感慨。疫情下,芯片一跃变成各界“网红”,这让像李任伟一样的芯片创业者喜出望外。
在过去,李任伟带着产品去“敲开”企业的门很困难。但如果不进入应用环节,芯片就无法调试和迭代,这几乎是一个死循环。如今的转变来得有点戏剧化:疫情下的“缺芯”现状倒逼着国产芯片进入中国市场供应链体系,企业开始主动接触甚至是争抢国内芯片资源。
2019年1月,中科昊芯成立。2021年3月底,其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RISC-V指令集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实现量产。
很快,千万级别的订单相继摆在李任伟和团队面前。技术本身对这位“工科男”来说不算难事,只是他隐隐觉得,一切都跑得太快了。一些问题总在他脑海里浮现:如何在眼下市场的“热闹”中保守初心、稳住脚步?如何保证供货?如何招聘人才、如何匹配市场?
对于这家年轻的芯片企业来说,机遇背后,考验也任重道远。
找准DSP芯片赛道
作为中科院孵化的创业公司,中科昊芯现在的办公地点就在距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2公里外的大厦里。框架眼镜、深色条纹衬衫、平头发型,采访当日,李任伟以一名典型的“工科男”形象出现。
2007年,李任伟被保送硕博连读进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集成电路设计等,现为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近10年来,李任伟与团队一直致力于DSP及通用微处理器的研发,这也是中科昊芯目前的技术方向。当前,中科昊芯正瞄准机器视觉和工业自动化两大领域,研发基于RISC-V指令集的DSP芯片。
DSP被称为“芯片四大件”之一,其最大优势是能实时高速处理数字信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消费电子和自动控制等领域。
而RISC-V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开源指令集架构。与大多数指令集相比,RISC-V可以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也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和软件。李任伟认为,这些特征几乎能完美解决国产DSP面临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DSP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ARM和Intel这些巨头为什么能霸占市场?因为他们掌握着ARM和X86指令集,不对外开放。自己定义一套指令集不难,难就难在还要构建一整套工具链和生态,这不是一家企业能完成的。”李任伟强调,没有生态,芯片是绝对不可能用起来的。
而RISC-V开放的特性,正好能应对知识产权和应用生态的问题。彼时,业内还没有任何团队或公司基于RISC-V指令集来研发DSP,李任伟决定试一试。在2018年下半年获得投资后,2019年1月,中科昊芯正式成立,初创团队约有10人,多是中科院背景。
给企业“敲门”更容易了
2021年3月,中科昊芯除了量产芯片外,还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原股东九合创投和宿迁锐达追加投资。
“缺芯”潮下,中科昊芯的量产芯片来得很“巧”。现在,李任伟根本不用为订单发愁。去年年底,公司还处在芯片量产的冲刺阶段时,芯片需求已经蜂拥而至。
据介绍,中科昊芯的客户群涵盖工业控制及电机驱动、消费电子、新能源等领域。这些领域对芯片质量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企业不会轻易替换主控芯片,因为机会成本很高、风险很大。过去我们在和企业接触时,哪怕是主动降低报价,对他们来说吸引力也没有那么大。”李任伟说。
然而,“缺芯”后,企业不是“想用什么芯片就有什么芯片”。“现在,我们敲企业的门变得容易许多。”李任伟介绍,如果对方原来有用类似的芯片,都很愿意交流,有产品给对方试用,也很愿意去接受。
在刚离开实验室时,李任伟也曾对市场的需求很困扰。“之前我们主要是承接国家项目,潜心做研究。但成立公司后,你要考虑的就不再是怎么把产品指标或者技术做到最牛,而是怎么选择市场、运营公司、打通供应链。”李任伟说。而且,芯片是个极其“烧钱”的领域,团队必须给出被市场认可的产品,才能被投资人信任。
事实上,被企业所接受、使用,也是一颗芯片“进阶”的必经之路。如果企业因为担心安全性而不敢使用,芯片就无法在调试中迭代升级,也没办法快速实现整体质量的提升。
“任何一家芯片公司,产品都要经过很多次的迭代才能逐渐成熟。但以前,国产芯片的接受程度没有那么高,也承受着质疑声。一开始甚至也有很多人说中科昊芯的定位很奇怪。”李任伟直言,“现在大家主要是一种心态上的转变,愿意来试用国产芯片。”
另一个明显的改变在于芯片人才待遇的提升。2007年李任伟进入中科院时,集成电路还不是一个热门专业,“真正教学生做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的高校都不多”。李任伟感慨,“就拿两三年前来说,集成电路行业的工资待遇跟互联网公司比真的差得太远。但最近这一年,芯片设计人才的工资水平完全不亚于互联网(公司)。”
产能吃紧、资本涌入
不过,在芯片“热”下,李任伟却有不少“冷”思考。他坦言,“缺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处在现在‘风口浪尖’的行业里,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各种资源都在大量地往这个行业倾斜,但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怎么样能把更多产品快速量产。”
受疫情等影响,多家芯片代工厂产能告紧,甚至提高报价。李任伟透露,对像中科昊芯一样的芯片设计公司而言,现在找产业链上游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产能都很费劲。至少要在未来一、两年内,才可能把产能扩出来。
这也成为他们的隐忧:“我们的产品刚刚开始量产,在供应链这块压力也挺大,不过我们近两年非常重视供应链的完善,目前可以确保一定的产能,这也是眼下最重要的。”
晶圆产能吃紧,需求端的热情却只增不减,反而引得资本争相涌入。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28.2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集成电路、芯片”,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芯片相关企业。此外,近一年,中国芯片相关企业新增注册数量约有8.7万家。中国2020年芯片相关企业注册量为历年最多,超7万家,同比增长28.6%。
“我一听到这个数据就觉得太惊人了!很吓人的一个数字。”李任伟反复表达自己的惊讶,紧接着又说:“我们现在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芯片企业吗?”
这两年来密切对接产业链上游,李任伟非常清楚,当下的产能要支撑起那么多芯片的出货是有困难的。人才紧缺也是一个棘手问题。好几次,李任伟都已经与应聘的人谈好了,但他们转身就被其它公司以更高的价格抢走。
此外,李任伟也曾目睹一些企业一昧追求公司扩张,但业务发展速度却完全跟不上,最后出现严重后果。“芯片公司前期找准一个真正能做到的方向很重要,未来的芯片设计企业一定要找准细分赛道。”
相信行业很快会冷静下来
“你觉得芯片行业是一个小众行业,还是一个网红行业?”问及这些年的感受,李任伟说:“现在是网红行业,因为原来说实话真的是太小众了。10年前中国有几家做芯片的公司?像我们这种一直做处理器设计的就更少,去外面找工作,都没几个地方可以去的。”
“资金投入高、人才要求高,更关键的是周期太长。”据其介绍,在正式量产之前,芯片都要经过流片、封装、测试全过程的工艺步骤。“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大部分流片第一次都能动起来,但不代表芯片就完美成功了,一定存在优化迭代。”但是,李任伟强调,“如果选用稍微先进一些的工艺制程,随便一次流片,可能几百万到几千万就出去了。”
同时,一旦出现问题,修改后又需要重新流片,则又是几个月、半年的周期。“一个处理器类型的芯片能在两年内实现研发到量产,我觉得已经属于很快的。”
因此,他相信行业很快会冷静下来。李任伟直言:“现在绝对是泡沫比较大的时期。”但他又觉得,“首先这是一个好事,从长远来看,如果说一个行业都完全没经历过热闹,它怎么发展?不过,它最终一定会冷静下来,我觉得应该用不了几年。”(中新经纬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