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 洁
春暖花开,金三银四的招聘季节已经到来,但在央视3·15晚会上,三大主流招聘网站却被集体点名。猎聘、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上的简历被指遭到恶意出售,大量个人信息流入不法分子的黑手。对此,三家平台均在3月15日晚间发布声明进行回应,并表示三家已达成共识,联合抵制一切侵犯求职者权益的不法行为。
从售卖企业招聘账户到批量下载应聘者个人信息,再通过贴吧或QQ群销售简历,这样的一条黑色产业链,多年来虽曝光不断却屡禁不止。
往前追溯,早在5年前,智联招聘就发生过员工利用公司漏洞,将在网站求职的个人简历廉价卖给他人的案件。2016年6月22日,智联招聘的经营者北京网聘咨询有限公司(下称网聘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称,公司通过内部网巡检发现,网聘公司的大客户部销售申欢私下出售了几十万条网站的个人简历,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薪资收入等个人信息。
也有媒体采访过智联招聘关于求职者简历被外泄一事,但智联招聘的客服对媒体回复称:“对于贩卖简历,我们只是招聘平台,肯定是没法管控的,您可以选择报警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是有漏洞,我们肯定也会加强技术上的审核,技术部门肯定会修复。”
不仅仅是智联招聘,2018年6月份,前程无忧也曾被曝出195万用户求职简历信息遭到泄露。求职者很难理解,作为“敲门砖”的简历怎么就成了信息倒卖者的“摇钱树”。
最新财报显示,前程无忧2020年第三季度净营收为9.0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4%;净利润1.733亿元,较去年同期降幅超过了40%。面对日趋复杂的行业竞争态势,前程无忧已然面临着业绩增长压力。
再看猎聘,2020年第三季度,猎聘的用户数量和经营规模得到进一步提升,验证企业用户数由2019年同期的51.8万家增至68.2万家;验证猎头用户数由2019年同期的15.7万名增至16.7万名;个人用户数则由2019年同期的5280万名增至6140万名。但来自企业用户的收益为11.86亿元,同比增长14.26%,来自个人用户的收益为7380万元,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企业用户收益的零头。
而智联招聘自2017年私有化后,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前程无忧和猎聘共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其中前程无忧占比第一,达37.4%,猎聘市场份额为14.1%,智联招聘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已不复存在。
一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线上招聘平台而言,企业可以说是衣食父母,是平台服务的主要对象,而个人用户增长有限,也不是主要收入来源。线上招聘平台目前存在收入来源单一、审查机制过时等问题,说简单一些,招聘网站的商业模式是让求职者上传包括自己敏感信息在内的简历,平台让企业花钱充会员来下载这些简历。这种业务模式亟须革新。”
“招聘平台是否违法,是否需要承担侵权责任,关键看它在个人信息泄漏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比如,招聘平台是否有和假冒用人单位合谋贩卖个人信息的故意?招聘平台是否尽到了审核用人单位资质的义务?不可否认的是招聘平台存在技术漏洞,才让不法分子可以注册账号收集简历信息,从这一点看,招聘平台具有审核不严的过错责任,是要为此承担一定的侵权责任的。”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铭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记者查阅了猎聘、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发布的声明,目前猎聘和智联招聘都已经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其中就包括对用户端信息保护进行重大升级,开启“虚拟号码”服务。猎聘则是连夜进行了新产品的改版,并于3月16日向各大应用商店提出了更新申请。事实上,提供“虚拟号码”并不是什么高技术含量的业务,为什么平台此前不提供,而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后就很快推出了呢?对此,猎聘和智联招聘相关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都没有给出答案。
如何在盈利、企业用户体验、个人用户体验中寻找到一个平衡,是摆在这些平台面前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