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刚川》热映,片中再度响起《英雄赞歌》《我的祖国》等经典红歌——这些歌曲大多诞生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是当时的电影插曲。时过多年,电影内容可能已经被淡忘,也可能现在的年轻观众并没有看过,但这些红歌已经被传颂下来,可以说一直都“当红”。为什么这些歌曲能流行几十年长久不衰?这些红歌从何而来?究竟有何魅力?
脱胎于民歌反映人民最质朴的思想感情
很多70后、80后、90后都听更年长一辈的人描述过,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生活,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是比较匮乏的。在那个传媒不发达的年代,每当歌曲创作出来并想让全国人民听到,一个是靠电台,另一个就是靠电影。张艺谋执导的新电影《一秒钟》就讲述了那个年代的人对于看电影的热情。一些电影里面的插曲,能够借助电影这个媒介,一起传播到千家万户和每个观众的心里。所以,当年比较大众的文艺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除了京剧样板戏以外,就是电影和电影插曲。
如果只单纯把红歌理解成带有教化作用和宣传作用的文艺作品那就错了,红歌不是抽象的革命口号或者单纯的政治符号,尤其是最优秀的那批红歌,它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而且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多红歌创作灵感来自于地方民歌,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真实地反映人民最质朴的思想感情。比如根据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改编的电影《阿诗玛》中的很多插曲。
《阿诗玛》的故事源远流长,故事用撒尼彝语创作,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2006年5月,《阿诗玛》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阿诗玛》1964年拍完后曾在小范围内放映,1979年元旦在中国大陆公映,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这个标签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算得上是又长又古早,但对于当时观众来说,真可谓大开眼界,片子中台词不多,人物交流全靠对情歌,给人感觉非常现代,充分展现了年轻男女追求真爱的主题:彝族姑娘阿诗玛勤劳、美丽、聪颖,虽与青年阿黑相恋,却被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强抢。最后阿诗玛遭人暗算,化成石峰,永远活在了撒尼人心中。
片中有一段阿黑打败了彝族地主阿支,带着阿诗玛骑马回家,一路上愉快欢乐,这时,一首充满云南彝族撒尼风味的音乐响起:“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哎啰哎啰不忧伤……”这就是优美抒情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唱》,在这首歌曲中,光明终将替代黑暗,真善美终将替代假恶丑,自由终将替代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被充分演绎和歌颂。
根据大别山、信阳等地民歌小调改编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根据陕甘宁边区民歌改编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绣金匾》《南泥湾》,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创作的歌曲《乌苏里船歌》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这些具有时代性的歌曲能让人汲取到精神力量
此外,红歌还具有时代性,其歌词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每每听到那些歌曲,人们总会想起那些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追忆起那些奉献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的英雄,进而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
1974年上映的老电影《闪闪的红星》就是一部大人爱看、孩子也爱看的主旋律影片,因为获得了全年龄段的喜爱,《闪闪的红星》可谓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少年潘冬子如何在红色政权的引导下,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积极配合游击队,打倒大土豪胡汉三,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的过程。
电影中有三首歌名中都带“红”字的插曲广为流传,分别是《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和《映山红》。这三首歌曲中,虽然《红星歌》最易传唱,还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但旋律相对复杂、歌词相对含蓄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更加婉转动听。
在电影竹排流水一幕中,《红星照我去战斗》缓缓响起,歌曲开头先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优美诗意的江西美景仿佛浮现眼前,在满怀深情、嘹亮高亢的男高音表现下,革命后代如雄鹰搏风雨、展翅飞、挑重担、永向前的成长经历被缓缓道出。
《映山红》在影片中的出现也非常巧妙,潘冬子的爸爸潘行义随部队转移后,潘冬子和妈妈在山里盼望红军回来,当潘冬子问妈妈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妈妈没有多说,深情地唱起了《映山红》。
在后来的采访中,给《闪闪的红星》电影作曲的傅庚辰曾坦露,这首歌是一首计划外的作品。当时,傅庚辰已写完了《闪闪的红星》剧本中所有的歌曲,在一次开会时,傅庚辰意外发现了一首歌词:“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他毅然决然地舍掉已经写好的歌,重新给《映山红》歌词谱了曲子替补上来。事实证明,作曲家的艺术判断是正确的,《映山红》歌词巧用比兴的手法,再搭配悦耳动听的旋律,一下子让银幕外的观众和银幕内的潘冬子一样,感受到了革命是大有希望的,前途是光明的,对红军英雄的无限热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喷涌而出。
此外,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游击队之歌》,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等都是歌颂特定时代英雄的歌曲,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英雄壮举,讴歌了英雄的伟大精神。
电影可能没有看过但一定会唱这首插曲
最打动人心的红歌,也不见得一定是高亢嘹亮的主旋律,有的红歌特别婉转动听,即使是反映歌颂祖国这么宏大的命题,同样可以从身边随时可见的具体事物入手。比如说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在热映的《金刚川》中也出现的《我的祖国》。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上甘岭》之后,导演沙蒙请著名词作家乔羽为主题曲作词,乔羽根据他在江西看到长江时的场景,写下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为了让没见过长江的观众也没有陌生感,乔羽特意没有写出这是长江,而是点出“大河”“稻花”“白帆”“姑娘”“小伙”“高山”“河流”等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的、身边最具体的事物。每个听到这首歌的人,都会一下想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土地,父母之邦。后半部副歌,混声合唱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山洪喷涌而一泻千里,尽情地抒发战士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经过千锤百炼、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红歌,旋律一定是优美的,歌词一定是真诚动人的。只要有这两样在,无论是不是红歌,是不是主旋律歌曲,可能都会成为被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
电影《上甘岭》导演沙蒙曾表示,希望乔羽创作的这首歌词能做到过了多少年以后,电影《上甘岭》已经被人淡忘,或者压根没看过,可是这首歌依然能广泛流行。今天看来,这个理想的效果已经达到了,可能很多80后、90后、00后的观众,从来没看过电影《上甘岭》,但一定会哼唱《我的祖国》这首婉转动听又气势澎湃的红歌。(新时报记者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