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问一位同事,孩子在哪所小学读书。她愣了一愣,然后告诉我:××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
掐指一数,全称19个字,简称也得7个字。难怪,她要迟疑那么几秒。我的纠结症突然发作:如果考卷上要写全学校名称,孩子要耽误多长时间?孩子能记得或者写全他学校的校名吗?
高校的校名变更,一直被社会密切关注。这些年,专科升格为本科,学院更名为大学,煞是热闹,七八个字的校名,不断变出花样。据说,极大满足了学生及家长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过,似乎没有什么权威信息可以表明,学院比职业技术学院高明,大学比学院高明,而社会达成的广泛共识是:大学之大,校名要大。
大学校名不断做大,中小学的更名近来也当仁不让。中小学改名,显然不可能向上升格,小学改中学,中学改学院,但是,自己不能做大做强,可以挂靠本地业已做大做强的知名学校,共享名校荣光。电视上的教育类新闻节目,留心那些学校或老师的身份字幕,常常是超长配置,有的还用括号注明别称。理解校方的苦衷:不能不提某某分校,否则怎么显示办学层级?只说某某分校又有问题,分校或有很多,还是要说出学校本来的名字。
所以,有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学校小学部”的校牌。
所以,有了“××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街分校××路校区”的校名。
所以,有了“××市××区××开发区学校小学部(××小学分校)”的提法。
名校办分校,已有“跨区作业”:××市A(县)B(县)实验初级中学(A县中学实验初中南校区)。B县,乃××市之外的教育强县。
如有兴趣,可以接龙下去。20字的校名,肯定不是最高纪录。同一区域,一些学校取名据说已经陷入僵局,公办叫“××外国语学校河西分校”,民办的只好退求其次,叫“××河西外国语学校”——有个“外国语”,感觉不一样。
非著名学校为什么要挂靠名校,甘愿成为分校?名校为什么愿意下挂一堆分校甚至分校的分校的牌子?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用脚趾头也能想通的问题,这是一场四方合谋的文字游戏: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房地产商或房产中介、家长(学生),排名难分先后。结果呢?当然不只是游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家长(学生)感到很大安慰;学区房销售得到有效拉动;办学层次,改改校名,似乎自动提升,分校及主管部门与有荣焉;名校退休教师和退二线(含退休)领导,可以到挂牌分校兼职,名利双收,更是意外之喜。不过,因为挂靠名校,学区房升值,后届学生家长暂时要多付出一点房款,那是必须的。
某地新建一所小学,教育部门承诺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确定学校为“××外国语小学××校区”,同时引进××教育学院的高校资源,为学校提供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业主闻讯,连夜冒雨维权,因为他们一直期待的是××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分校的校名,而不是××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分校的校名。事实上,××教育学院的小学教育乃是王牌专业,而业主们不知情、不认可,主管部门只得含“累”放弃。
中小学的校名何以那么长?背后也许是名利的合谋与共赢。有人感到痛心惋惜:名校办分校,分校再办分校,又有校区,某个名校集团旗下有近30所分校;分校的“碗里”到底能有多少名校的“汤料”?老百姓最后也许没有真正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只是虚荣心的虚幻满足。我倒不这么觉得,那些学校不挂名校的分校,优质教育资源就能自然“空降”吗?可能更不受待见,更缺乏发展信心。挂出名校的牌牌,至少本届学区房可以获得一定升值空间,东方不亮西方亮也。
现在,“房住不炒”的警报不时拉响,中小学的校名不断前缀名校的牌子,这算什么操作?不是在推波助“炒”吗?
我还是更关心校名变长之后的那些小问题:其一,名校的老师,有多少能说清楚他们办了哪些分校?且不谈和分校老师一同备课一同活动;其二,分校的孩子,有几个能准确说清楚自己的学校名称?其三,现在学校很重视对外交流,20多字,有的还加注括号,这复杂的校名该怎么翻译,才能让地球人一听就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