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来的抗疫实践表明,在做好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好戴口罩、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等防护措施,仍然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方法,而科学佩戴口罩又是更便捷、更基础的防控手段。升级版《指引》将人员密集的室外场所列为需要佩戴口罩的场所,进一步织密了“口罩防护网”,为公众随时随地履行疫情防控责任提供了科学引导。
8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版《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对公众戴口罩提出新要求: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新版《指引》提示,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与去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3月发布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5月发布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修订版)》相比,升级版《指引》在需佩戴口罩的场所、种类、注意事项、重点职业人员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口罩佩戴方法,为引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提供了科学的专业指导,也为进一步提升公众疫情防控意识,进行了一次再动员、再提醒。
今年7月以来,境外输入引发本土聚集性疫情已先后波及多个省份。德尔塔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当前暑期人员外出流动多,机场、港口、码头等主要出行、中转场所人员大量聚集,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增大。同时,受长期持续的疫情影响,一些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有所减退,存在“接种疫苗后就不用戴口罩了”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落实防疫措施和个人防护方面容易出现漏洞。在此背景下,升级版《指引》可望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的防护意识、加强防范疫情传播风险发挥积极作用。
一年多以来的抗疫实践告诉我们,在做好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好戴口罩、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等防护措施,仍然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方法,而科学佩戴口罩又是更便捷、更基础的防控手段。针对目前德尔塔变异株病毒载量更高、传染性更强的特点,升级版戴口罩《指引》适时将人员密集的室外场所列为需要佩戴口罩的场所,进一步织密了“口罩防护网”,为公众随时随地履行疫情防控责任提供了科学引导。
公众在什么场合需要戴口罩以及戴什么口罩,是一个科学问题。升级版《指引》提示公众在家中常备高级别口罩,以备身边出现高风险场景时使用,有利于警示公众“疫情就在身边”,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也有利于消除在疫情总体可防可控大背景下公众的恐慌心理,避免疫情暴发之初抢购医用N95口罩之类现象再度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布的升级版戴口罩《指引》还对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口罩佩戴规范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对棋牌室(麻将馆)、游船(观光船)等10类重点场所和单位,以及机场保洁人员、司机等10类重点人群的卫生防护要求。比如,要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医疗机构保安、导医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此举是对7月以来疫情防控新情况的总结,将为涉及病毒境外输入和疫情传播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提供更加周全保护,促使这些岗位人员进一步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更扎实的抓手。
目前北京疫情防控形势趋稳,但我们仍然万不可掉以轻心。公众在积极接种疫苗、配合核酸检测的同时,应严格按照升级版戴口罩《指引》的要求,坚持防控意识不放松,个人防护不马虎,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栗玉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