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正有序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截至3月14日,共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498万人次。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进展都非常关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士介绍了新冠疫苗接种的有关情况。
4款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各有优长
目前中国已经有4款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表示,这4款新冠疫苗其实是两种技术路线,3款是灭活疫苗,1款是腺病毒载体疫苗。
灭活疫苗实际上是将培养扩增的活病毒通过理化的方法,灭活以后经过系列纯化技术制备的疫苗,其主要特点是疫苗的成份和天然的病毒结构比较相似,通常免疫应答也比较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这种疫苗比较稳定,采用两针免疫,在2—8摄氏度长期能保存两到三年,运输方便,对边远地方的使用是利好。
腺病毒载体疫苗,中国采取5型腺病毒作为载体,导入新冠病毒抗原基因,通过生物反应器制成活载体疫苗,制备工艺相对比较简单,成本比较低。因为它主要是在中国原有的5型腺病毒埃博拉疫苗这个平台基础上研发成功的,所以不仅能够诱导很好的中和抗体产生,还有一个特点是能够增强细胞免疫。采用的免疫程序是一针免疫,对一些特殊的应急人群确实很方便。
提升应对各种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能力
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效果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关注,目前国内已经获批附条件上市的4款疫苗在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方面效果如何?
“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对我国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的保护率产生明显的影响。”王军志说,不过,病毒长期传播可能会产生多个突变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影响疫苗保护力的风险,这个风险是存在的。为有效应对病毒变异造成的影响,必须提前谋划和积极准备。
王军志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一方面密切监测,实时监测,发现情况后尽快收集,进行测定。另一方面,加强疫苗的平台建设。通过5条技术路线的部署,中国已经建立了很强大的疫苗研发平台。同时积极研究新一代的疫苗,一旦出现病毒变异引起疫苗免疫效果消失或者大幅度降低的情况,能够在最短时间研发出针对变异株的疫苗。
“整体上来说,我们要通过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升应对各种病毒变异株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王军志说。
群体免疫的建立,和人群接种率有很大关系
中国正在大规模推动疫苗接种,人群的免疫屏障何时能够建立起来?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新冠肺炎这种疾病对绝大多数或者对所有公众来说都是易感疾病,对于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的合并重症率非常高,最终可能有一部分人因为重症失去生命。目前全球的病死率超过2%。
“这种情况下,我们最终要控制这个疾病,关键还是要靠疫苗。”王华庆说,前期中国在各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大家一起做非疫苗防控措施,代价非常大,希望将来有一天通过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群体免疫的建立,和疫苗的保护效力、人群的接种率有很大的关系。“过去我们消灭天花,要想形成人群免疫力,在人群当中有免疫力的人占整个人群的比例得达到85%。”王华庆说。
新冠疫苗接种要分步走,第一步考虑重点人群,有关键岗位人群、高感染风险人群。第二步涉及可能发生重症风险的人群。第三步是其他人群。最终是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公众接种上疫苗,这是建立免疫屏障或群体免疫的基础。“这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所以希望接到新冠疫苗预约的公众积极地配合,主动做好接种,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起免疫屏障,让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王华庆说。
接种疫苗,能够有效保护自身和他人
已上市疫苗安全性如何?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司长袁林介绍,通过多年努力,中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疫苗监管体制,有着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疫苗质量标准体系。
2019年12月,中国率先实施了疫苗管理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使得所有疫苗相关企业、接种机构、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袁林表示,针对已上市新冠病毒疫苗的生产企业,药监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对企业,特别是生产车间开展系统的巡查检查;组织专业检查员定期、不定期地对产品进行检查和抽查;对所有疫苗生产企业都派驻了两名以上的专业化检查员,采取多种措施监督企业。
“目前我国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均已按照规范开展了临床研究,获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批准,并通过严格检测后才投入使用。”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说,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求定时检测、记录温度,确保疫苗处于规定温度环境和运输的相关要求。在接种过程中,卫健部门加大了医务人员培训,要求他们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的操作规程,通过规范的操作来充分保障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当前,中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大规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否有必要?“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李斌说,中国仍然存在疫情输入和局部流行风险,如果人们体内没有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就有患病可能,部分人群患病后可能比较严重。接种疫苗既能对自身进行有效保护,也能有效保护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