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南省杞县沙沃乡尚庄村的乡村公路穿过美丽村庄。 司利强 李明星摄影报道
一路通百业兴。“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地区“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成为现实,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已达420万公里,农村公路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通交通瓶颈,产业发展旺起来 胡芹村坐落在河南柘城县胡襄镇,这个以蔬菜为名的村庄,产的胡芹远近闻名。沿着村道,800余座蔬菜大棚一字排开。 “多亏路修好了,胡芹越长越壮实!”种植大户孙正义打开话匣子:“我们村里个个都是种菜能手,可想鼓腰包,光会种菜还不成。” “前些年,田间全是泥巴路,运送肥料靠人背。到了采收时节,田间道路窄,大车下不去,一筐一筐菜,靠扁担挑出来装运,一家老小齐上阵得忙上10来天。”孙正义说,道路坑洼不平,运输蔬菜时就算垫上棉被,也少不了磕碰,卖相不好卖不上价。有一次,外地客商要进村考察,还没进棚看到菜,就因为颠簸不平的路,掉头走了。 新鲜蔬菜运送难,外地客商不愿来,胡芹产业被卡着脖子,规模一直是小打小闹。“要想壮大特色农业,必须打通交通瓶颈。”柘城县委书记梁辉说,在政策扶持下,县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高速、国省干线为主,县乡道和村村通为辅的综合交通网络,为辣椒、胡芹、花生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几年间,胡芹村修建了3046米的环村公路,对村内800米主街和400米巷道进行硬化,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宽阔公路,产业路延伸到乡间地头。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庆高兴地说,如今升级改造的外环路穿村而过,商柘快速通道年底就能通车,“到那时,俺们村的芹菜20分钟就能运到商丘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你说中不中!” 变化不仅发生胡芹村。全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两通”任务提前完成。从2016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建设了约9.6万公里硬化路,打通了一条条“瓶颈”路段。 “修好一条路,带活一大片,乡村路成了致富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陆继霞说,交通设施建设为乡村发展带去了人气、财气,一批特色产业乘势而起,为农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打牢基础。 路通了,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如今,胡芹村发展成了蔬菜专业村,胡芹摘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金字招牌。瞅着条件越来越好,孙正义今年把胡芹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亩。“除了种胡芹,大家伙还在地里套种黄瓜、叶菜、番茄等,一年能收获六七茬蔬菜,一亩地每年能收入一两万元。”刘全庆说,最近来村里采摘蔬菜的游客多起来了,村里正在规划建设以蔬菜种植、观光、康养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咱农民钱袋子肯定越来越鼓喽!” 夯实基础设施,新业态发展快起来 “叮咚、叮咚”……订单声此起彼伏,快递车辆往来穿梭,从国庆假期到现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的高志东忙得不亦乐乎,“花椒收成好,网上订单数量上来了,真是忙不过来啰!” 40多岁的高志东已经卖了20多年花椒。“刚开始那会,天蒙蒙亮就得背上干粮出门,走几个小时的山路,进村入户收花椒。”高志东说,“现在开车收货,快递发货,效率高了好多倍。” 陇南市地处甘肃东南,花椒口感纯正,品质上佳。但碍于深沟大山,交通不便,花椒销路不畅。陇南市提出“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依托电商把优势资源与全国大市场对接。 “制约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物流效率低、成本偏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加快补齐交通设施短板,率先畅通物流“微循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产品运得出、供得上,才能卖上好价钱。 陇南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快递车进村方便了,名优特产飞出大山。 “‘最后一公里’通畅,开网店准错不了!”靠着双腿跑遍附近沟沟壑壑的高志东,看到硬化路串起了大村小寨,外纳镇并入了高速公路,快递车直接开进村,不用再为收货难、发货难头疼。高志东做了个大胆决定:贷款开公司、做电商。“大件货走高速,货运成本降一半;网上下单,电子支付,最快两个多小时就送达。”通过电商,高志东的花椒已在20多个省市打开市场,甚至销往国外,最大一单足足有7吨。 路通了,更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城乡间流动,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乡村的美景被越来越多人看到。一条800米的道路,让藏在深山的广东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成了“打卡地”。凭借着油菜花海、水库风光,小山村上半年就吸引游客10万人次以上。 新业态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提出新要求。政策加力,各地不断夯实基础。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653亿元,同比增长14.5%。加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 一条条通达的农村公路,串起一条条“致富线”“风景线”。截至去年底,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975亿元,带动300多万贫困农民增收;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2亿人次,营业收入达8500亿元。 建好更要护好,“路长”上岗让乡村路百姓管 在四川一些偏远山村,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乡亲们面临不少生活难题。“以前公路不通,看病要在羊肠小道上走几个小时才能赶到医院。”说起路的变化,四川省通江县至诚镇永丰村村民梁万华很是感慨,“如今路拓宽了,看病、上学不再是难事,山路弯道加装了护栏,平时有专人管护,有问题及时维修,村里不少人买了小汽车。” 通江县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告别行路难,不仅要打通农村路,更要管护好、运营好,实现“一时通”到“久久通”。“十三五”以来,通江县累计新改(扩)建农村公路4021.5公里,设置专人分村、分段负责道路养护。 魏后凯分析,以前,我国农村公路少、行路难,实现从无到有,重点放在“建”和“通”上。近年来,“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各地要转向“管”和“护”上。 “过去出去打工,从村里到县城这段路,走路加上搭车,再快也得两三个小时,现在家门口坐上公交,30分钟就到了,太方便了!”河南杞县阳堌镇小岗村贫困户李二冰拎着行李,正在村里的公交站牌前等车。 “长期以来,农村乡亲们盼望像城里一样有便捷、安全的公共客运服务,随着农村公路建设不断推进,村村通上公交车,这既是乡亲们赶集买菜的便利车,也是接送小朋友上学的学生车,还是送医救治的健康车,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杞县县委书记韩治群说。 杞县交通局局长胡兴涛介绍,近年来,杞县新建道路总投资1.14亿多元,500多个村庄道路互通,实现了乡乡柏油路,村村水泥路。26条农村客运线路优化调整,83个贫困村设置候车亭,与县城内城市公交无缝对接,贫困村通车率达100%。 “农村路要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魏后凯说,现在不少地方推广建立了路长制,使农村公路管护养护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今年1月份《农村公路养护预算编制办法》制定出台,为吸纳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提供政策保障。 路修好了,路灯也安上了,如何对新建基础设施管养护?胡兴涛介绍,去年底,杞县探索实施农村公路长效保护机制“路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分级负责,与道路专管员联动维护新修的道路。 现在,小岗村村民李肖记成了大忙人。作为村里的路管员,他负责着村里的三条街道,巡查路面、平整路肩、排除积水……每天8小时,他都在路上忙活不停。 在小岗村村口,记者看到一块金属路牌,上面写着各级路长及路管员的基本信息、工作职责、联系方式。胡兴涛说,“亮名字、亮牌子、亮责任,方便监督和管理,有啥问题可以直接找到负责人。现在修好的乡村道路上干干净净,以前随意丢垃圾、占道晒粮食的现象基本看不见了。”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6日 1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