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层生动实践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谢良、石志勇、初杭、张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连日来,新华社“‘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小分队奔赴多地调研,见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个个城市乡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1:28
/3:33

' fill='%23FFFFFF' stroke='none' /%3e %3cpath d='M1.67473 0.487896C1.53133 0.32527 1.38795 0.203266 1.24446 0.121953C1.0532 -0.0406509 0.766327 -0.0406509 0.575064 0.121953C0.383828 0.284579 0.383828 0.528495 0.575064 0.691122L0.909815 0.975729C1.14883 1.26027 1.43572 1.50421 1.67473 1.82944C3.4916 4.14667 2.67747 6.45997 0.143427 8.69591C-0.0478091 8.85853 -0.0478091 9.10245 0.143427 9.26505C0.239059 9.34637 0.334691 9.38708 0.478179 9.38708C0.621559 9.38708 0.717191 9.34637 0.812822 9.26505C3.63373 6.78522 4.49575 4.02476 2.48759 1.42289C2.20072 1.05704 1.91383 0.772412 1.67473 0.487896Z' transform='translate(14.52941 2)' fill='%23FFFFFF' stroke='none' /%3e %3cpath d='M9.41898 0.0965707C8.8931 -0.106724 8.22371 0.0152805 7.69783 0.421732L4.06404 3.06428L2.34277 3.06428C1.05189 3.06428 0 3.99928 0 5.05628L0 9.04031C0 10.1786 1.05189 11.0323 2.34277 11.0323L3.82503 11.0323L7.69783 13.6342C8.08022 13.8781 8.5106 14 8.8931 14C9.08434 14 9.32335 13.9594 9.46684 13.8781C9.99275 13.6748 10.2796 13.187 10.2796 12.5365L10.2796 1.47873C10.2796 0.828275 9.99275 0.299796 9.41898 0.0965707ZM9.32335 12.5772C9.32335 12.9024 9.22775 13.1057 9.03648 13.187C8.84522 13.2683 8.55835 13.187 8.27148 13.0244L4.15967 10.2599L2.34277 10.2599C1.57778 10.2599 0.956263 9.73146 0.956263 9.081L0.956263 5.09691C0.956263 4.44642 1.57778 3.91797 2.34277 3.91797L4.39868 3.91797L8.27148 1.11288C8.55835 0.909565 8.79747 0.828275 8.98873 0.909565C9.17997 0.990878 9.32335 1.23482 9.32335 1.56005L9.32335 12.5772Z' fill='%23FFFFFF' stroke='none' /%3e %3c/g%3e %3c/svg%3e)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海拔1200米的百亩松林间,10多万支菌棒列队整齐。谁曾想,食用菌成为当地的特色林下产业。
始建于1958年的花德河国有林场,起初主要是为当地的煤矿巷道建设提供坑木,用山上的木材换地下的煤炭。

当地群众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的花德河国有林场内收获菌类(2021年7月24日摄)。 新华社发(令狐荣骏 摄)
“靠山吃山”,大规模砍伐,搞“砍树经济”,2013年前后,林场陆续收到“限伐令”“禁伐令”。
林场场长王熙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多,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禁伐保绿,开始探索做‘林下经济’。”
引导农户发展种植食用菌、花卉苗圃、中药材……这片林场成为温湿适宜、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天然大棚”,给林场带来生态效益,给当地群众带来务工收入。
“实践证明,林子保护好了就是财富。”在林场发展食用菌种植的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太鸿说,从砍林到保绿,这条转型之路就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

当地群众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的花德河国有林场内收获菌类(2021年7月24日摄)。 新华社发(令狐荣骏 摄)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城的北端,一条长长的樟子松林带横在沙与城之间。散布其中的几个村子,一度面临“消失”。
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村民陈其华说,那个时候,推出来的路,一宿风沙,第二天就找不到了;埋下的种子,第二天就被风掀开了,刮走了。
70年,42万彰武人接力治沙,以“一手扛铁锹、一手拎水壶”的干劲,使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平均风速由上世纪50年代每秒3.4米降到每秒1.9米,6座万亩流动沙丘被固定下来,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这道“绿色长城”里酝酿着民生幸福之道。如今,彰武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粮经作物种植比例持续优化,畜禽饲养量较“十二五”期末增长5.3%,“沙农业”逐渐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镜头:
汉水迢迢,一波碧流送别秦巴腹地,澄澈北上;乌蒙山下,“绿海”重生,珍禽归来;西子湖畔,天朗气清、岸绿景美,百姓和乐共享“富春山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彰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北地区近年来人气颇旺的小山村。

拼版照片:上图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资料照片;下图为2018年4月24日,游客在整修一新的余村游览(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新华社发
在余村中心位置有一块巨石,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红色大字。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设置的分会场之一,就有余村。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这座村庄的变迁折射出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
村民胡斌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村里开山挖矿、炮声隆隆、粉尘漫天的景象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关闭矿山修复生态,余村四季皆有景,处处是景。4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胡斌回到家乡,开起客栈,生意红火得很。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大家已经切身体会到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胡斌说。
何止是余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在中国大地处处上演。
“留,还是不留?”
秦岭南麓,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面对10多家影响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这个“选择题”曾长期困扰当地干部。

姚祖元(右一)与家人一起种树(2019年7月13日摄)。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火烧店镇,姚家5代人历时70年深耕秦岭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传为佳话。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留坝曾属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是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又是大秦岭生态保护限制开发区。
在“留”与“不留”的选择中,留坝交出了绿色答卷:绿水青山,坚决留住;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不可恢复性破坏的矿业开发,坚决不留!
围绕得天独厚的秦岭自然风光做大文旅产业;通过旅游业带动三产融合。留坝蝶变!
“周边绿水青山,立于檐下便可看树影斑驳,夜晚繁星满天,让人感到舒适、惬意。”从西安驱车前来打卡民宿的吴珂已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

雨后初霁,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的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云雾升腾,宛如画境(2020年9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一个县城的“选择”里,印证着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走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发展新路。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留坝县基层干部表示,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建设美丽家园,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更大新进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一拨,杭州城西的西溪湿地这块“天堂绿肺”曾满目疮痍。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周边村民高密度养鱼、生活污水直排等粗放生产生活方式,西溪湿地曾一度水质恶化。
加快污染治理,修复自然力。2003年,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首期工程,实施原住民外迁、生态环境修复等举措,两年后,公园一期正式对外开放。

观光车在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内行驶(2021年3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随后几年间,西溪湿地二期、三期先后开门迎客,公园总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不仅四季各异的风景吸引着八方来客,花朝节、火柿节等特色主题活动更增添了游园乐趣。
作为见证西溪湿地变迁的居民,西溪湿地公园车船部员工周忠伟有自己的“私人感受”:“游客畅游其中,我小时候的梦里水乡也回来了。”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水道(2021年3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生态保护,如何协同发力是关键。
贵州,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正上演一场事关发展命运的“绿色逆袭”。记者注意到两组数据:“十三五”期间,贵州治理石漠化5234.34平方公里、矿山地质环境64.9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贵州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40余件,涉及案件金额超过1亿元。
护自然、守底线,打基础、利长远,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河北省廊坊市,“抗击”灰霾逐渐起效,又开始对臭氧污染这一无法“看天辨污”的问题发起“冲锋”。
廊坊市针对臭氧污染问题,探索 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当地把对臭氧生成潜力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力“贡献”大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总量控制作为主攻方向,探索夏季臭氧分级管控的有效措施和办法,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在各地,围绕这些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调研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迈向高质量发展,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有信心有决心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这道重要关口,创造更多优质生态公共产品。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名牧民在家中抱起小羊(2021年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
7月草原,云朵任性舒展。吉日嘎拉图家的牧场里牛羊点点,悠闲地吃着草。“3个月的禁牧期刚过,让它们吃个饱吧!”他赶着几只离群的羊羔,淳朴地笑了。
吉日嘎拉图是内蒙古乌审旗布日都嘎查的牧民,这里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过去,受过度放牧、开荒等影响,沙地生态日益恶化:“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1983年,吉日嘎拉图家分到1.22万亩牧场和10多只牛羊。“满眼是沙丘,长草的地只有800多亩,当时就想搬走。”他和妻子一度沮丧不止。
植树种草、改良牧场……30多年来,他和家人顶着严寒酷暑治沙,造林9000多亩,养羊200多只,近年,每年养羊、卖灌木枝条、公益林补贴等收入合计近20万元。

这是2020年9月7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毛乌素沙地拍摄的一处治沙站(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片沙地绿起来不容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掠夺式地放牧。”吉日嘎拉图家的牧场草木葱翠,有人建议他多养些牛羊,他听了直摇头。
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
盛夏的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古树参天、绿意盎然。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区域之一,有“植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经过生态修复后的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黛湖(无人机照片,2020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由于紧邻城区、多头管理、保护区发展受限等原因,缙云山保护区内一度私搭乱建、违规经营……种种行为“蚕食”破坏着缙云山的生态系统。
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系统修复生态、导入生态产业……三年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绿色发展“组合拳”推动下,这个特大城市近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逐渐恢复平衡。
山上生态做减法,山下产业做加法。如今,环山文旅康养产业,温泉度假小镇、环山绿道、特色民宿群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加快实施,缙云山周边的群众吃上了“可口的生态饭”。

经过生态修复后的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黛湖一景(无人机照片,2020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生态与发展才能有根本性改善。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的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如今茶田面积达到2700亩,实现人均年收入近万元目标,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走上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这是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无人机照片,2021年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蒋家坪村一处农家乐的门联这样写道:千山秀色喜盛世,万里春风乐平安。(参与采写:任会斌、潘德鑫、魏一骏、李铮、汪伟、安路蒙、周凯)

游客在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的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参观游玩(2021年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