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九届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线下复赛28日在广东科学中心成功举行,标志着本届大赛圆满落幕。这是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开展的全省性竞赛活动,也是广东科学中心连续九年成功举办的大型科技创新赛事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市及澳门地区的60支队伍300多名师生齐聚羊城,同台比拼,竞技术、赛创意,为公众带来一场丰盛的科学大餐。 
本届大赛以“工业机器人”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大赛充分发挥广东科学中心大型科普场馆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作用,激发广大青少年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团队协作、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全省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全省创新人才、科技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助力我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本届大赛于今年3月份启动,经过预赛教师培训、预赛选拔、省赛教师培训、省赛赛前训练等精心准备和选拔,19个地市及澳门地区的212个学校的320支队伍参加了线上比赛,通过“三场合一”的“云比赛”优选出60支队伍参加复赛。复赛分功能竞赛和问辩陈述两个环节,功能竞赛主要评价参赛作品的检测准确率和工作效率,问辩陈述主要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外观造型、传送带设计和功能创新4个方面进行评审。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最后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机器人队、广州市白云区广外附属小学雄鹰战队、梅州市梅江区黄遵宪纪念中学攀桂坊队、罗定中学致强队、澳门培正中学S2A队等41支队伍脱颖而出,获得大赛一等奖。除一等奖外,大赛还评出二等奖61个、三等奖91个、优胜奖100个、港澳特别奖4个、园丁奖177个和优秀组织奖27个。广东省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郭俊,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引进智力管理处副处长夏兴林,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级教师余耿华,广州市教育局主任科员邱国俊,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理事长周震寰,阳江市科技馆馆长、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副理事长陈达理,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馆长、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副理事长谢华,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管贻生,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朱金辉等嘉宾出席观摩大赛,并为获奖师生颁奖。 
工业机器人怎么做?选手们用小材料实现大创意!大赛为参赛队伍免费提供相同的基础材料包,包括基础型和编程型两种。基础型的参赛队伍使用分立元器件,包括:逻辑芯片、驱动芯片、传感器等,通过逻辑电路来实现控制。而编程型则使用Arduino、控制板、传感器等,通过编程来实现控制。参赛队伍根据套件所提供的零部件发挥各自创意,合作拼装完成一个符合主题的机器人作品,并模拟智能工厂的智能生产过程,完成产品传送、识别、加工等系列操作。不同的参赛队伍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提高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效率。 
评委专家们从作品的主题性、创新性、实现性三个方面进行问辩评分,综合考量机器人整体结构、外观造型、传送带设计和功能创新。专家们一致认为,本次大赛作品除较好地体现了参赛选手对“工业机器人”主题的理解和发挥外,还体现了参赛选手将机器人功能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移植能力,更体现了参赛选手跨学科(STEAM)应用知识、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出我省和澳门地区中小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性强、动手能力强、文化艺术表现力强的特点。专家们还引用黑格尔经典名言“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来激励广大科普工作者做仰望星空的人,面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和方法,激发创新热情,开启青少年智慧之门,助他们不断探索科学,探索未知,追逐远大理想。 
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是我省“科普育人”的品牌活动,以“馆校结合”为特色。大赛通过与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对接,积极探索机器人教育与科技馆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平台和深化“馆校”合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周震寰介绍,本届大赛精彩纷呈、亮点突出:一是立意高。大赛以“工业机器人”为主题,紧贴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需求,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紧跟机器人技术发展前沿,关注“中国制造2025”发展态势。二是范围广。大赛前端链条吸引全省21个地市和港澳地区20000多名中小学生的深度参与,辐射人数不计其数。经层层推荐、选拔,受大赛规模限制,最终全省有19个地市和澳门地区的212所学校、320支队伍、1600多名师生成功报名参赛。三是模式新。本次大赛线上比赛采用“云比赛”模式,在各中小学设立320个赛场,在广东工业大学设立80个端口的功能赛分赛场,在广东科学中心设创意赛专家问辩主场,“三场合一”的“云比赛”模式开创了全国科技竞赛的先河,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创新青少年科技竞赛形式的大胆探索。四是意义大。本次大赛通过整合云计算、大数据、远程互动等多种数字技术,建立了一个有广阔时空的远程直播互动评审系统,为今后更大范围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普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成功范本,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