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一场题为“《证据》:恐龙、化石和中国”的图书分享会,在海淀区实验小学花园村校区圆梦剧场举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动物馆王原馆长,围绕《证据——90载化石传奇》这本优秀科普图书,从我国的恐龙以及恐龙研究讲起,展现我国恐龙考察、挖掘、成果以及新的研究手段。讲座现场,350余名同学跟随王原馆长的视角,一起了解中国恐龙的故事。 1929年12月2日,时年25岁的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捧起了那个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头骨;从此,中国以及中国化石浓墨重彩地标记在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版图上。 许氏禄丰龙、先驱杨氏鱼、原始热河鸟、西藏披毛犀…… 这本书通过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90年历程中的90块化石标本,书写中国古生物研究的壮丽篇章。化石,地球上亿万年来生物演化和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通过本书,你会看到中国90 年时间里由弱到强的了不起“进化”。 活动现场气氛异常活跃,惊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伴随着王原馆长提出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孩子们踊跃发言,热情洋溢。“你们能说出哪些恐龙的名字呢?”王原馆长提问。孩子们细数他们所知道的恐龙名字“霸王龙、剑龙、三角龙、异特龙……”。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是哪个?恐龙灭绝了吗?翼龙是会飞的恐龙吗?你们知道中国的恐龙五宝吗?王原馆长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大家一起探索恐龙的世界。 根据中国古动物馆统计,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已经研究命名了290多种恐龙,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王原馆长在同学们的“抢答”后揭晓答案,孩子们激动的鼓起掌来。 王馆长接着介绍,“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恐龙五宝,分别是单脊龙、小盗龙、青岛龙、马门溪龙、禄丰龙。”王原老师一一讲解着5只恐龙的特性和名字的由来,再加上他颇具感染力的动作,令人印象深刻。发现于新疆的单脊龙,小名“疆疆”;发现于辽宁的小盗龙,小名“辽辽”;发现于青岛的青岛龙,小名“青青”;发现于宜宾市马鸣溪渡口的马门溪龙,小名“溪溪”;发现于云南禄丰的禄丰龙,小名“禄禄”。 关于马门溪龙的名字,王原馆长还讲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最早命名它的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杨钟健先生,他到四川后发现了这种恐龙,就问当地人,“这个地方叫什么?”当地人告诉他,“叫马鸣溪”,但是因为四川方言的原因,杨钟健先生听成了“马门溪”,便如此命名了。但是根据生物学命名的“优先率法则”,这个美丽的“错误”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讲座中,王原老师用大量图片和视频,生动的再现了寻找恐龙化石的方式、发掘恐龙化石的知识和技术要求等,让大家了解到有关化石研究不为人知的故事。很多知识点,不仅孩子们不了解,连在场的成人听众也是第一次知道。 讲座结束,孩子们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希望有机会能继续听王馆长讲“中国化石”的故事。相信在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中间,将来一定会有人追随科学家们的脚步,成为古生物学的研究者。
据悉,本次分享会是2020年海淀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支持。本届海淀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的主题是“书香飘海淀,阅读E起来”。活动当天共有2万余名科普爱好者共同参与了线上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