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家对科普和科幻都十分重视……目前,我们的论文、专利、还有科技人员数量都很多,科研与教育的投入也不能算少,但是我们真正重大的原创性成果、大师级的人才并不多,怎么解释这些问题?” 10月31日,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成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在主旨发言中开门见山地问道。 在他看来,原因固然很多,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是最大的问题,“在功利主义的背景下从事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或者其他创造性的劳动,好奇心驱动自然不受重视,想象力也无疑会受到压制”。
做科普做科幻,好奇心和想象力不可或缺
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说,好奇心本就是许多动物的一种天性,不是培养出来的,只要你不压制它就很好了。 好奇心、想象力和科技创新、科幻发展密切相关。“没了好奇心,就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社会的进步必然受到影响。如果一个文化充满创新活力,充满好奇性和想象力的话,那么自然会促进科幻的繁荣。反过来,科幻的繁荣也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或者激发想象力。”周忠和说。 谈科普,他是行内人。这位著名科学家同时也是“科普达人”,一直活跃在科研和科普一线。 在他看来,科幻与科普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都与科学相关:科普传授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与精神;科幻本身未必折射多少科学知识,但它一定会激发想象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对科学的热爱,当然也包括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展示。“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对科学普及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不亚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普。”周忠和说,譬如《侏罗纪公园》这样的科幻大片,对于激发青少年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的作用,可能超过了任何一部优秀科普书籍。 另外,在他看来,科幻文学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深层次地理解未来的社会。 “比如人工智能、生命技术,这些领域发展很快,过去涉及不到的很多伦理问题现在都凸显出来。”周忠和说,“通常情况下,社会应对不够及时,这样的问题仅仅依靠科学共同体是不够的。所以我认为,科幻的发展与繁荣能够促进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类共同体的责任,更好地思考未来。”
中国人需要自己的科幻电影
在科幻产业中,科幻影视是排头兵,也是近年“科幻热”不可或缺的强引擎。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获得46.5亿元的巨大票房成功,被视为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流浪地球》不仅挑战了好莱坞科幻片的票房独霸地位,也是中国科幻片的一个重大突破。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流浪地球》推荐页
在导演、编剧、影评人张小北看来,科幻电影这一“高制作、高成本、高概念”的独特类型,代表了电影工业发展的标杆,“而国人对科幻电影的探索,既是对科幻类型片的开拓,也是对中国科技和文化自信的展现”。 有了日渐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热度很高的产业环境、一批成熟的基础观众群,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可期。 张小北说,中国人拍自己的科幻电影就像“造自己的大飞机”一样必要。 一方面,拍科幻电影就像是造大飞机,必须要等到中国电影发展体系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才有可能实现。目前我们已经来到这个阶段。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需要自己的科幻电影来寄托对未来的想象,完成对文化核心的本土构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观众这么多年来,一直通过看好莱坞大片来完成对科幻电影的认知。但实际上这些年引进的好莱坞大片,更多偏重于视觉特效和超级英雄类型,跟我们所理解的科幻电影有一定的偏差。”张小北说,而科幻电影面向未来,不论中国、美国,还是全世界,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未来,“在这个依靠共同想象构建的未来之中,身为中国人,如何想象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明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这种未来想象的构建,从流行文化角度来说,要由科幻电影来完成。” 据悉,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后,未来工作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科幻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展开深度调查研究,形成政策建议报告。二是广泛团结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制定规范和标准,发布行业报告。三是推动科幻的国际交流。力争在政策咨询、产业拓展及国际交流等方面成为科幻研究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