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科普 >

汪斌:发明成果的转化家,成果转化的发明家

发布时间:2020-10-31 18: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汪斌:发明成果的转化家,成果转化的发明家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选择少有人走的路,需要比常人更无畏,也更有远见。本次专访的对象——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就是这样一个不惧挑战的人,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他已经跋涉二十六载。在这条荆棘密布的道路上,他是立足实践的方法派,还是科技创业的资深导师,更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布道者。在与笔者的对谈中,他将一路履迹娓娓道来。

缘起:初露锋芒的“转化”嗅觉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汪斌认为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接力赛。“有人做基础研究,有人做应用转化,也有人做市场开发,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在汪斌看来,现在搞研究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与大众接轨的并不多。“好的成果不能只摆在‘书架’上,还要展示在‘货架’上,创造更多的价值”。回首20多年从业经历,这一理念是他选择这一行的初衷。


汪斌:发明成果的转化家,成果转化的发明家


时间跳转到九十年代中期,汪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航天总部,从事军转民相关工作,推动先进成熟的军品技术向合适的民用领域转移,于国防和民生均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不仅让汪斌意识到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重要性,也培养了他敏锐的“转化”嗅觉。

2001年,汪斌于偶然间开始关注电动自行车行业。那时,电动自行车远没有现在普及,甚至究竟该归属于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汪斌,在盲点背后觉察到这一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他果断行动,深入研究,拜访专家,征求意见,最终迈出了个人成长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2002年初,汪斌组织发起“首届中国电动自行车发展论坛”,会议成果及时呈报有关部门推动立法。2004年,电动自行车在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被明文规定为“非机动车”,汪斌的努力得到了阶段性胜利。之后,他又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电动自行车发展论坛”,全国大中城市对电动自行车全面解禁,这一行业迎来市场大爆发。今天的电动自行车,不仅为3亿国人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解决了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为当下中国5000多万从业者和35万亿元交易总额的电商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电动自行车的身影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汪斌对此非常自豪。这段经历也坚定了他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事业的决心,他坚信,这条路于个人而言能有所作为,于大局着眼则利国利民。

积累:完善“转化”硬实力

与其做一个在风口处等风来的人,不如掌握主动权,做那个造风者。汪斌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更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契机。

2005年,汪斌受邀加入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担任高管。这是一家专注于硅砂资源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科研造诣深,研发能力强,但不擅长市场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汪斌的加入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入职后汪斌进行的第一个重要尝试就是推广砂基透水砖。

他提到,“这种砖以风积沙为原料,既有透水功能,也能过滤净化水,使用寿命到期后,还能把旧砖变成沙子,再制成新砖。技术上有很大的创新,市场空间也很广阔,更重要的是非常符合当时国家提倡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

经过科学定位和精心策划,砂基透水砖成功打入市场,并引发极大轰动,一度成为重要展览会上中央领导点名必看的项目,包括多个奥运场馆和中华世纪坛等全国30多个重点工程也相继使用,为后来海绵城市在全国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顾汪斌的从业经历,砂基透水砖至今仍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判断一项科技成果是否有成为一个好产品的发展潜力。对此,汪斌在复盘时总结了三条基本标准——“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国策支持”。砂基透水砖的成功也佐证了这些标准的重要性。

“判断一项科技成果是否有产业化的潜力,首先要看技术是否先进,如果已有珠玉在前,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其次市场空间要大,如果产品做出来后只能面向小部分人群,性价比就不高。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符合国家政策,懂得借势而为。”这三项基本标准在汪斌后续大量实践中,成为了检验科技成果产业化可行与否的试金石。

理工科的专业背景,让汪斌对技术有天然的熟稔感,数年高新技术企业一线实战经历,又让他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加之清华MBA的深造,为他在经济和管理领域搭建了完整立体的知识框架,这些要素综合起来让汪斌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愈发如鱼得水。

沉淀:“转化”方法论多点开花

2013年,汪斌的事业迎来新的拐点,创办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他将这个平台定位为一个产业加速器,更专注于帮助大量科技企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他潜心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方法论,以期更多科技创业者从这套实用的“汪式”模板中受益。

汪斌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产、学、研、金等诸多环节,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因此,汪斌建立的方法论体系也覆盖了各个环节,有面向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三段论”》、面向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十步法”》、面向创始人的《科技创业“100招”》、面向投资者的《科技风险投资的“鱼肚理论”》和面向转化平台的《中科加速器“十赢”模式》等等,并获得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这些方法论彼此关联、环环相扣,使用者可以有针对性的按需取用,也可以总览全貌,建立系统性认识。

受到硅谷创业导师彼得·蒂尔《从0到1》的启发,汪斌创造性地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0-1,科技企业初创期;1-10,加速发展期;10-100,稳定上升扩大规模期。对应这三个阶段,从投资收益看,0-1阶段,初创期企业夭折率高,投资成功率低,犹如鱼尾,多刺易卡喉;10-100阶段,企业稳定,投资成功率高,但投资者之间会形成激烈竞争,需要投入的资金体量也大,收益倍数小,犹如鱼头,有营养但肉不多;而居中的1-10阶段,既要比0-1阶段成功率高,又不需要10-100阶段的资金量,也不至于出现资本纷纷入场哄抢蛋糕的局面。从投资收益看就像鱼肚,肉多刺少,最为肥美。

中小科技企业要成长,科技投资要实现风险投资收益最大化,都离不开一个角色——充当桥梁和培育作用的孵化器。长年身处科技产业化一线,汪斌对于孵化器行业有着一针见血的认知。“中国孵化器行业30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好的商业模式,大多只承担‘普通保姆’的角色,没有深度帮扶企业快速成长的核心能力。”

汪斌提出,真正的孵化器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丰富的行业经验、深厚的产学研资源和较强的投融资能力。要培育科技企业,“经验、资源、资本”这三要素缺一不可。要改变现状,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产业加速器。

“中科加速器十赢模式”就是在这一思考上延展的。他认为,在服务定位方面,产业加速器不应求大,但要求精,轻资产运行。在分工方面,加速器应由地方政府联合上市公司成立“产业加速器”工作组。加速器负责全球海选“1到10”阶段的“好苗子”,并将其迁至当地孵化器,为其提供日常服务和增值服务;上市公司负责加速器日常运维,并设立专项基金对“好苗子”进行投资;地方政府则应给予入驻企业最大限度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为其营造广阔的成长空间。

从这一模式可以看到,针对科技成果孵化,汪斌致力于推动构建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包括政府、产业、风投在内的各种核心资源高效配置,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共同完成一个生生不息、多方共赢的完整闭环。

信念:初心不改,唯诚唯恒

当前,“汪式”方法论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传播,逐渐成为众多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自我号脉的“宝典”。尤其令汪斌印象深刻的是,他经常收到一封封感谢信。他展示了三封,其一来自河北蠡县青山防水材料公司创始人,他写道,在企业成长阶段偶然读到汪院长《科技企业成长的“十步法”》一文,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如何用人、怎样发展。经过努力,我们用废旧纺织品和沥青做成的自粘防水卷材,防水系数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标准20%,提高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另一封来自北京化工大学沈博士,他写道“非常启发的一次创业指导,让我明白过去五年的失误,早听此课,少走五年艰辛创业路。”还有远在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教授、上市公司RUNPLAN创始人张博士,则赞誉他是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核动力’”。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封封感谢信让汪斌更坚定地认为,知识价值在于应用,在于分享,而非占有。

他说:“虽然每个项目、每家公司涉及的行业、技术不同,但是产业化是有共性、有规律的,将这些共性提炼出来形成理论,并加以推广应用,这是我独到的优势。”

迄今为止,汪斌受全国各地邀请做讲座150余场,为一批中央部委、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上百万人次主讲“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相关课程。每次演讲结束后,前来找汪斌咨询的科学家和创业者总是络绎不绝,他都热情接待,答疑解惑。


汪斌:发明成果的转化家,成果转化的发明家


由于这些年的坚守初心和砥砺前行,一直致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和方法论的研究,他逐步锤炼成广受业界欢迎的发明成果的转化家和成果转化的发明家!

汪斌简介: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博士,研究员,曾任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中科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两家高科技集团副总裁等职,获得“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及两次“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资格等荣誉。

上一篇:2020年海淀全民阅读:欢迎来到量子世界
下一篇:中国科普研究中心成立为科幻人才提供沃土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