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国际期刊《纳米材料》杂志上,奥地利科学家发表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微塑料颗粒在被摄入人体后,仅两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这说明几乎无处不在的微塑料可能比以前想象的更令人担忧。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理查德·汤普森等人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微塑料是由塑料产品在环境中分解时形成的物质,通常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纤维或碎片。很多微塑料可达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米甚至纳米级别。近年来,在土壤、河流、蔬菜里都检测到了微塑料的踪迹。除分布广泛,微塑料的来源还多样隐蔽,主要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直接使用的塑料或含有塑料的制品。 微塑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再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们的餐桌,通过人们的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直接进入人体。当微塑料暴露在环境中时,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过程极有可能转变为纳米尺寸大小,也就是100 纳米的塑料颗粒。由于纳米尺寸的性质,微塑料可轻易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包括人体胎盘和乳汁,并滞留在体内。当人们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牙膏、口红、洗面奶等物品时,大量微塑料便会进入到空气、水体,乃至人体皮肤或嘴里。另外,微塑料颗粒容易分解当食物吃掉,通过动物的积累和富集,最终传递给人类。进入人体后的微塑料渗透或破坏细胞壁进入细胞,这可能导致细胞毒性,进而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细胞和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塑料可导致细胞死亡、炎症和代谢紊乱。 大量研究表明,微塑料可全面侵入人体。人体肺部及血液中检测出微塑料已被报道。这些微塑料甚至可以通过母亲遗传给孩子的方式进入人体。2022年,安东尼奥·拉古萨等人发表在《聚合物》期刊的最新研究表明:在人类母乳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颗粒。这是继在人类血液、肺部、胎盘中发现微塑料颗粒后的又一项新发现,并且进一步证实微塑料可以通过食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 微塑料进入人体后可以排出,但仍会有遗留,而遗留在体内的微塑料并不会被人体降解,这就给人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如何避免微塑料进入体内?在使用塑料制品前,我们先要辨别产品的功能以及是否有毒性,使用时最好不要加热,防止塑料中产生有毒物质;不要使用塑料制品去盛装酒、油、醋等,不用的塑料制品不要焚烧。 通常,塑料食品袋、奶瓶、水壶等多为聚乙烯塑料,易燃烧,火焰呈黄色并有蜡状物滴落,无毒。而工业用包装塑料袋或容器,大多用聚氯乙烯制成,不易燃烧,火焰呈绿色,分量较重,有毒。 微塑料是一种分布广泛且持久性的污染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微塑料无处不在,对于塑料制品的使用无法彻底停止,但是我们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塑料包装食品和饮品,多使用玻璃或非塑料的餐饮器具。 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应进一步研发微塑料的降解方法,并且寻找塑料的替代材料,严格控制塑料产量,大力提高回收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