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科普 >

兼收并蓄发展中国特色科学文化

发布时间:2023-04-24 17: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审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我国整体科技能力在不断提升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要想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对科学文化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文化本质上是基于科学传统基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等,它对于塑造现代社会、促进科技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工作者有义务着力培育并弘扬科学文化,发挥科学文化对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促进作用,是科技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必须共同担当的时代责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关于科学文化之爱国精神,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探究精神驱动西方科学家潜心科研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起源说起,1953年,爱因斯坦曾经精辟地总结了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里体现),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的科学实验可以找出的因果关系”。在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运动等外部环境条件下,西方科学家主要是依靠源于个人兴趣的探究精神来驱动科研活动的,不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从而形成了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体系,其中核心内容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科技工作者追求的科学精神。虽然学术界表述很多,但综合其核心观点就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理性质疑、探索创新等,以此来指导现代科学实践活动。


爱国精神成为中国科学家的特色基因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源自西方,是在甲午战争和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试图寻找一条科学救国之路而从西方引进的。

1913年,地质学家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等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开启了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点燃了我国有组织地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第一簇星火,试图引领中国走上现代科学救国之路。中国现代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科技界积极倡导并践行的“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就是科学为国思想的体现。100多年来,中国现代科学家群体的形成演进经历了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等各个历史阶段,都与“国”紧密相联。

从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历史看,爱国精神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与生俱来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中国科学家自身特有的遗传基因。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逻辑就是普遍遵循的科学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爱国精神相结合的产物。至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人深潜精神、西迁精神、北斗精神等等,都是科学家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


亟须构建中国科学文化话语体系


自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原本孕育于西方的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在中华大地落地扎根。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传统,亟需科技界、学术界进行总结梳理。

如何将绵延五千年,至今仍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独特的文明传统,结合在现代科技发展进程中科技工作者产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形成中国的科学文化话语体系,进而传播到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吸收国外科学文化的精华,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对我国科技界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一个重大科学发现背后的微妙细节
下一篇: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卫星命名正式发布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