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一改往日的门庭若市。位于九层楼南侧的130窟围起围栏,正在实施数字化保护工作。130窟开凿于盛唐,窟内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俗称“南大像”。 “今年我们加大了数字化的工作力度,现在正在进行莫高窟130窟数字化保护工作,这是唐代的、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之一。这个洞窟里面有一尊26米高的弥勒大佛像,且整个洞窟,包括甬道、明窗、顶部、四披,全是壁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介绍道。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播放的球幕电影 敦煌市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运用了多种数字化技术,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石窟壁画采集工作,后期团队也正在进行拼接处理工作。接下来我们就要对26米高的大佛像进行三维重建,在当今世界大型数字化项目中,敦煌这个项目应该是最大的。虽然任务非常艰巨,但是它的意义非凡。”吴健说。 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衰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和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面临诸多难题。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不仅前期需要采集海量信息,而且后期数据拼接、整合、存储等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 据了解,莫高窟130窟的数字化工作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到目前已采集图像10万张,预计年底能完成前期采集工作。除130窟外,敦煌研究院同步推进的还有瓜州榆林窟的6个洞窟、庆阳北石窟寺的165窟等重点洞窟的数字化工作,即将实施天水麦积山石窟133窟的壁画数字化,同时还在为张掖金塔寺、马蹄寺的石窟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 “敦煌研究院不仅为莫高窟做数字化支撑,也在为整个甘肃省乃至全国文化领域的文化遗产单位做数字化支撑。”从事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40年的吴健自豪地说:“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莫高窟250个洞窟的数字化工作,雕塑已经做了45身,数据量达到了300TB,并且每年还会增加10TB。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让莫高窟所有的石窟群全部实现数字化。”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数字敦煌”项目已取得丰硕成果,不仅造就了科学、完整、系统的敦煌石窟档案,而且还被广泛运用到了考古测绘、美术临摹、文物保护、展览展示、文化弘扬等各个领域。迄今已有近4000万用户通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研发上线的“云游敦煌”小程序,线上浏览敦煌;全球共享的30个洞窟高清图像“数字敦煌”资源库,目前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 同时,依托文物数字化成果,敦煌研究院还举办“敦煌石窟艺术展”“飞天神韵·莫高精神”等展览38场次,2项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获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同时敦煌研究院又推出了“窟内文物窟外看”智能化虚拟体验项目,以及《敦煌岁时节令》《字在敦煌》《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等数字媒体品牌,2020年其全媒体平台浏览量达2.35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地区)。 “通过去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线上弘扬敦煌文化的效果非常好,全世界都可以看到。”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推进,把一些节目再深化、内容再增加,另外我们与华为公司合作成立了文化遗产人工智能和数据保护联合创新实验室,专门研究‘窟内文物窟外看’的智能化虚拟体验,将来我们也会把这些数字化的技术比较集中地展示出来,让观众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也让大家能更好地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