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平寨水库大坝
黔山巍巍,贵水泱泱。 2018年1月28日零时,乌江上游三岔河水从六盘水的六枝一路向东,穿越普定、平坝、长顺等7座县城,奔流148千米,顺利抵达贵阳市,标志着贵州首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总干渠试通水成功,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几代贵州水利人“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的梦想终于成真。
世纪梦圆
贵州降水丰沛,省内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九。但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这里山高坡陡、土薄易旱、有水难留——天然的雨水要么顺着山体流进深深的河谷,要么顺着山的裂缝漏进地下暗河、溶洞,地面蓄水保水能力差。正如当地人所说:“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加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贵州水资源利用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黔中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包括贵阳市、安顺市,以及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是贵州省城市最密集、交通最发达、工业基础最好、人口最集中、耕地资源富集的地区。然而,由于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上,贵州几条大江大河都远离这里,人均水资源远远低于全省人均水平,“缺水”成为制约黔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953年,贵州水利部门曾提出“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的构想,规划通过调水来解决黔中地区的用水难题,但因工程建设难度极高、投资巨大而被长期搁置下来。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于2009年11月30日破土动工,2010年10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2018年1月28日建成并向贵阳市通水,贵州水利人65年的“黔中水梦”正式变成现实。
攻坚克难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既要穿越贵州崇山峻岭长距离送水,还要尽可能满足沿途的农村饮水和农田灌溉需求,堪称“异想天开”。水利部专家曾表示:“在某些方面的施工难度甚至超过了‘南水北调’工程。”其中,高大跨渡槽的建设更是难上之难。 水渠、水流不像公路一样能“爬坡上坎”,下行的坡度也不能太大,必须控制在二千分之一和五千分之一之间。黔中水利枢纽输水总干渠长63.4千米,渠线所经之处地形条件复杂,深山峡谷横贯其间,需要建造一系列大型渡槽架起干渠,形成水流通行的“空中运河”。这些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工程建设者因地制宜,技术创新,逐个攻关。 最长的菜子冲渡槽全长1752米,为50米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渡槽,工程采用“连续现浇高大跨混凝土梁移动支承平台施工技术”,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单跨200米、跨高120米的龙场渡槽,是世界第一大跨混凝土拱式渡槽,拱箱采用全断面整体预制分段吊装的工法属国内首次。采用连续刚构、单跨长180米的徐家湾渡槽,设计承载能力是同类公路桥梁的3倍至4倍,在国内水利行业尚属首例……全程56座各种类型的渡槽,其建筑形式多样、工程类型复杂,被誉为“水利渡槽(桥梁)博物馆”。
滋黔润民
作为以灌溉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可以解决贵阳、安顺市区城市供水,以及黔中7县49个乡镇的65.14万亩农灌用水、5个县城和36个乡镇供水、农村41.84万人的饮水,从根本上改善了沿线地区缺水问题,为黔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如今,三岔河的水正欢腾跳跃,从西向东,宛如一条长长的水龙,逶迤在黔中大地,奔腾不息,滋润着各族人民。 (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黔中分公司供稿)
走进重大水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