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科普 >

河南淅川: 两山理论催生短中长脱贫路径

发布时间:2020-10-19 13:4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河南淅川: 两山理论催生短中长脱贫路径

淅川县金河镇后湾村3000亩桃园鲜花绽放,映衬着美丽的新村。杨振辉摄

  水,晶莹剔透;山,叠翠流金。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河南淅川丹江口库区生活了几十年的王文亮,这两年才感到他的家乡美如画。他家在紧邻水库的老城镇下湾村,以土地入股村里的软籽石榴基地,土地流转费每年近4000元;他在基地务工每年3.6万元;再加上到户增收的分红,每年仅果园收入就达5万元。

  “生活富裕了,看啥都美,都顺眼!”王文亮说,前些年可不是这样。他家5口人,90多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很多年,前段时间离世;妻子患硬皮病,欠下不少医疗费;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刚毕业,一个仍在读,生活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不仅是王文亮,下湾村69户328人都被“堵”在水库边,人均6分薄田填不饱肚子,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靠务工,住房靠雨棚,一年到头手空空!

  而下湾村的贫困状况,又是淅川县的一个缩影。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深度贫困县。截至2015年底,全县15个乡镇159个贫困村28678户97110人处于贫困线下,其中深度贫困村就达98个。

  “淅川的贫困既有交通闭塞、生态脆弱等共性因素,也有其特殊性,即为守护一库清水造成的奉献致贫。”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全县面积的92.8%在水源区,为保护水质,乡亲们“树不能伐、鱼不能捕、矿不能开、畜不能养”。然而,发展不能停!“我们扛稳水质保护和脱贫攻坚重任,以‘两山理论’为引领,以绿色脱贫为主线,确立‘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的绿色发展路径,探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清与民富双赢的脱贫攻坚模式。”卢捍卫说。

  他们把生态产业发展融入脱贫攻坚工作,做好短线、中线、长线规划。短线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大闸蟹等“短平快”产业集群,确保短期可脱贫;中线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杏李、大樱桃等生态林经套种产业集群,确保中期可致富;长线依托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确保长远可持续小康。

  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县里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三权分置、利益共享”模式,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公司,农户实现“一地生三金”:土地以5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农户得“租金”;公司把栽好后的果树反租倒包给农户,一棵树年管理费8元,每亩90棵720元,农户拿“薪金”;果树收益时,农户和公司按1∶9分成,农户又拿到了“股金”。

  “县里还通过移民避险解困项目,在水库边为家家户户盖起了二层新居,站在楼顶就能观水景、看日出、听涛声。瞧,咱也享受了‘海景房’!”顺着王文亮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徽派小楼,依山就势,鳞次栉比……村子的前方,正是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

  与下湾村隔江相望的,是滔河乡东闹裕村。“两山夹一河,河边穷人窝;地薄无收成,旱涝守空锅”是昔日的写照。两岸山坡上土层浅薄,每逢旱季,小麦长不到半尺;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河水咆哮,木桥被冲毁,乡亲们为买袋食盐而苦恼……

  涓涓流淌的闹裕河,怎能一直是村民的眼泪?他们在山上栽果树、种中药材,守住水土、促民增收,昔日的荒山上长满了核桃树、林下套种黄姜、迷迭香;在河两岸发展优质淡水养殖,大闸蟹、武昌鱼等,闹裕河优质的水源成为乡亲们致富的源头活水。

  截至2019年底,淅川县贫困户产业扶贫参与率达100%,每户都有2个以上扶贫项目叠加,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0.66%降至0.9%,今年2月已正式脱贫摘帽。淅川“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绿色扶贫的特色做法,作为典型案例入编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教材,被评为“大国攻坚、聚力扶贫”全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

上一篇: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法 天然气组成分析缩短至10秒
下一篇:骨关节炎 或增加静脉血栓栓塞风险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