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出自《千字文》的两句十六字,其释义为: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适合各位的口味,能让大家吃饱;肚子经常饱饱的人大鱼大肉也不想吃了,饿的时候有粗茶淡饭就满足了。 平民百姓说吃饭,家常便饭,饮食多以当季应季和耐储存食物为食材,因地制宜,所谓冬不吃夏物,北不餐南食,但在长期地理空间和时间推移下,渐渐形成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五味,不注意就会水土不服。山西人爱吃醋,因为山西水土碱性大,酸碱中和,所以叫西酸;山东近海,潮湿寒冷,所以山东人吃葱蒜像吃巧克力一样,叫东辣;湖南人用大辣椒哄孩子,小孩子自小被辣得昏天黑地。由于区域的差异,逐渐形成了鲁、川、粤、淮阳四大风味,随后逐渐发展演变出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闽南八大菜系,在煎煮蒸炸、炒扒熘炖等烹调手艺基础上,更是将各地特有食材的味道留在了食客的记忆中。 纵观食材的变化,梳理食物进化的历史,就是梳理人类进化的脉络和过程。我们的食物来源于畜牧业,从狩猎到驯养,是人类食物来源的一大变革,其最大的好处在于人类能够获得稳定的食物,人们还可精益求精,不断选择符合人类口味的肉食,随之还将奶制品带入人们的饮食中。人类原本靠狩猎和采集来吃饭,这是向大自然的索取,在索取的过程中,经历了与植物共生阶段,并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人类在大地上的辛勤耕耘与收获,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依赖于社会的平稳安定,只有风调雨顺没有灾荒才可确保谷物满仓,填饱肚子。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这些农作物在人类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推进有着巨大的贡献。古往今来,为了口腹之欲,人的胃口就像永远也填不满的大漏斗,不知吃绝了多少物种,吃出了多少疾病,到底是口福还是口祸呢,还真是说不清楚。 然而,历史上的灾荒也让人类有了居安思危的经验,也是如今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难题和挑战。民以食为天;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庚子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农业生产和土地的重要性,也给一味追求美食美味、贪图味蕾享受的人们,再次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在举国推行“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的好行为塑造中,珍惜一餐一饭,节约无小事,文明靠大家! (第一作者系山西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山西医科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