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科普 >

科技萌发与古迹图鉴

发布时间:2021-03-16 14: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科技萌发与古迹图鉴

远古“岩画”资料

科技萌发与古迹图鉴

新疆哈密墓葬出土照片


去年,我在京城报端撰文写气象学界著名的“竺可桢曲线”,列举南宋画作谈到李白、陶渊明时代的气温变迁,很快有“论坛”转载并收到学界反馈:这种跨学科“比对”趣味横生,视野拓展出新域兼具若干“技术文化”韵味。其实,更早的上古时代也有许多这方面的精神“富矿”。

科技元素突出的著名《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它是我们华夏民族最早的歌谣创作,当然,题目是后加的。据《吴越春秋》载:当年越王勾践请教“弹弓”射猎技术,就听说、引用过这首《弹歌》。别看只有简单8个字,却十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而富有动感;集中描述了“弹弓或弓箭”的制作工艺技术和“射猎”围捕的群体活动两大过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及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

首先“断竹”,写砍伐竹材,这是制作、加工“弹弓或弓箭”必不可少的第一道工序。接着“续竹”:一说是“合竹为朴”(注:作为名词,“朴”是没有经过细加工的木材或“木皮”;作为动词,“朴”恰恰是“砍伐整理”)然后,再加以胶合漆饰,把后续之竹两端对齐联结,并不是把已断之竹按照原“茬儿”重新接起来。另一说,则强调“续”字本意是“连接起来”,《说文》记:续,联也。引申意就是用绳、链?不,当时只有皮条、兽筋、藤条、葛索,给竹子安装制动的弹力。这样“飞土”很好理解,就是发射出去的“泥弹”。

“逐宍”需要详解:“宍”为“肉”字的古体,有不少教材、读本直接为“逐肉”,不仅识读方便,也更加现实、直观地统领全篇,以区别原始初民“射猎”的分野。一般来说,他们那时的“弹弓”专门用来打鸟,“弓箭”才用以猎兽。因为野兽体大,锐镞可以深中要害;鸟体小,弹丸可以击伤致残。乐府诗《乌生》有云:“一丸即发中乌身”;如果引弓射箭,就会发生鲁迅《奔月》里写“后羿”那样,把麻雀射得粉碎而一无所获。《弹歌》里的“逐宍”,便是描绘追捕受伤鸟兽的场面,合情合理,非常贴近生活而且不写具体是兔是雀是鸡还是鹿,用“宍”指代当时被围捕的飞禽走兽,可谓画龙点睛直奔主题,这样才可能得到完整的猎物“肉”。从伐竹、造弓、抟泥、制弹,到涉猎、围捕——真不容易啊!对比后来的农耕文明,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著名的上古谣谚《南风歌》,相传是“虞舜”作五弦之“琴”而歌“南风”,赞美晋南运城(盐池)地区原始民生与自然生态,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专业人员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季风的文献”,并在学术杂志《气候与环境研究》发表论文指出:“它对东亚夏季风的性状及其对社会民生的影响”“记载和刻画得极为简明和深刻”。 众所周知,上古歌谣多是奴隶社会以后的产物且散见于《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易”字本义初为“阴阳合历”——“伏羲历”“神农历”“黄帝历”即称“三皇易”;“连山”“归藏”“易象”史称“三王易”。唐尧的“中星易”和虞舜的“五行易”则承前启后;特别是“五行易”寓意韶乐,博大精深,经孔子极力推崇又名 “韶乐易”——它深得“虞舜”世家风尚的孕育涵养,其代表作就是《南风歌》——寓教于乐,风靡其时并由此指导百物时序,万象更新;使社会人文与自然领域的发展进步,逐渐迈向和谐共生,以催化族群繁衍兴旺,并伴随技艺训练的公序良俗。科学资料显示,“韶乐易”在一定程度上,还曾经发挥气象预测、物候验证或隐含自然与俗信奥秘等功能,是先祖初民为后世探索“科技”发展路向的或一途径。

著名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历来流布很多,画面衬托星宿天象及方域地理——只要看看高举在手中的“规”和“矩”,就不难体味:我们华夏祖先很早就掌握并尊崇技术文化,切身践行隐喻其中的人伦情怀,才成就了奠基创世或守正创新的世代“方圆”! 

上一篇:世界科技发展亟须发挥女性作用
下一篇:万变不离其三的地壳岩石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