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的午后,一只皮毛黑亮的野猪倚在树干上,扭动身躯肆意蹭痒,哼唧哼唧,好像在表演豪放的山林摇滚。
密林丛中,一只狗獾漫不经心地在草地上觅食,另一只狗獾鬼鬼祟祟尾随其后,被发现后,二獾激烈地“扭打厮杀”起来,各自要对这片领地“宣示主权”。
镜头再切换到马路边,一只长着长鼻子的猪獾,正倒腾着小短腿,乐颠颠地往山林里走,像极了放学回家的小朋友……
这些有意思的镜头不是来自动物纪录片,而是出自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镜头。
松山自然保护区从2010年开始采用红外相机进行野外监测,截至目前,已布设243台红外相机,覆盖了保护区一半以上的公里网格。红外相机每天24小时工作,采集到了大量野生动物的珍贵镜头,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这个藏在大山里的隐秘世界。
“和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红外相机技术对动物干扰小,并且可以持续不断拍摄。”保护区保护科副科长宋泽介绍。松山保护区山场面积广阔,并且野生动物通常活动在隐蔽、人为干扰少的区域,科研人员很难对动物的行为活动进行直接观察,而24小时工作的红外相机就帮了大忙。
红外相机的布设很有讲究,一是水源地,大小动物都要喝水,山里的小溪、水塘,都是动物世界里的“集会”场所,豹猫、野猪、獾等兽类,还有各种鸟儿,会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段来补充水分。
另外就是地面上爪印多的地方。“梅花状的是猫类的足迹,类似于狗爪印的是獾类的足迹,两瓣儿的是斑羚、山羊、野猪等动物的足迹。”保护区巡护队员负责相机布设,经验十分丰富。
相机每个季度回收一次,工作人员在整理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画面。比如有一次拍摄到一只狍子,“这家伙好奇心特别强,发现红外相机后,围着左看看右看看,忽然‘啪’得一声,相机自动拍摄了一张照片,吓得它一激灵,拔腿就跑,没跑出去几步,又回头接着看……”
好奇心重的还有野猪,“发现相机,有的直接就拿鼻子拱,上嘴咬,有的相机绑绳都被它们啃掉了。”发现这类“肇事”现场,巡护队员们总是哭笑不得。
拍摄更多的是大山里动物们的日常。比如,野猪在油松树上蹭痒。
“蹭痒是因为皮肤上有寄生虫,有的野猪有自己固定的蹭痒树,树皮都被它们蹭掉了,油松皮一开裂会渗透出树脂,野猪蹭到身上正好可以护理皮毛,聪明着呢。”
独来独往的豹猫经常在近水之处活动觅食;性情机警的中华斑羚在觅食时,时刻注视着四周环境,行进间经常走走停停;乌鸦和野猪经常“出双入对”,有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根据视频资料,工作人员已经能总结出不少动物的行为模式。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珍贵画面,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也是向广大市民开展科普教育的生动素材。
目前,在“北京松山”抖音号上,已有一批妙趣横生的动物小视频上线,猪獾、狗獾、豹猫、野猪、狍子、红嘴蓝鹊、中华斑羚等“演员”本色出演,生动展现了野生动物在大山里的日常生活画面。
预计明年底投用的松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研与教育中心,还将开设动物世界的“现场直播”,通过物联网技术,游客可以在电子大屏幕上,看到红外相机实时拍摄的动物活动画面。这样的尝试,在北京还是首次。
松山自然保护区供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