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聚焦 >

新征程上 这些“考题”待解答

发布时间:2022-01-28 16: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国家高端智库专家眼中的二〇二二年——

新征程上 这些“考题”待解答

  编者按

  2022年,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统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有哪些关键之处需要重视,哪些难点问题亟待破解,哪些战略机遇必须把握?党和国家已经为此做了怎样的擘画、部署与准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应如何齐心协力推动发展,共绘美好新画卷?我们邀请多位国家高端智库专家,分别就这五个领域进行梳理、前瞻,给出深入分析与对策建议。

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羊场社区的农民在抢收稻谷。新华社发

  政治建设——强大政治力 引领中国巨轮破浪远航

  作者:张树华(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概括而言,这一年政治建设方面的大事要事主要有:

  在全党全社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全党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大大增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充满历史自信的根本原因。

  “两个确立”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社会的政治向心力。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战略机遇期凝聚共识、果断抉择的关键,是党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之源和实践路径,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中,进一步展现党治国理政的领导力和胸怀天下的大担当。2021年,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同时,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2022年,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需要发挥我们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新局、应变局,稳字当先,保持和完善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在政治建设领域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推动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在应对更加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挑战中更好担负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始终心怀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持续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解民情、为民计、表民意、集民智、惜民力、促民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向前进。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员工给网箱里的鱼苗投喂食料。新华社发

  经济建设——着力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

  作者:王昌林(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展望2022年,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需要制定更为精准的措施,着力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但经济运行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随着内需持续恢复,基建投资增速上升,稳增长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但受基数提高、出口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预期转弱等因素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熨平经济波动,着力解决结构性问题,努力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从近期看,要稳住经济大盘,能否加快恢复内需是关键,既要采取一些短期见效快的措施,也要加快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解决需求潜力巨大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需研究如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稳步恢复接触性消费,如何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把保就业放在优先位置。2021年,全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22年,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问题突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等影响下,教育培训、互联网平台、房地产、建筑等行业就业压力有所加大,科技创新、制造业、养老托育等行业招工难、人才缺乏问题突出。对此,需研究如何适应就业供求结构变化,推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大技工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要围绕稳定制造业比重,促进教育、医疗、托育、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发展,研究促进劳动力向这些行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把解决就业问题与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针对灵活性就业人员的特点,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和新型劳动关系制度安排。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22年,部分房地产企业、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资金链压力或加大,一些领域的风险隐患可能较大规模暴露。同时,经济转型期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等发生深刻变化,加上信息网络日益普及,原有的和新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容易迅速传播、扩散、蔓延,导致社会风险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此,要依托智库、行业协会等机构,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资本的特点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科学评估能源、粮食、金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重要领域的风险与危害,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范化解措施。

  在广西融安县“我是金桔王”擂台上,工作人员手拿金桔(左)和鸡蛋比大小。新华社发

  文化建设——登高望远 为时代和人民而歌

  作者: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2021年,“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开局良好,有序推进,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呈现出更加清朗、积极向上的新气象新风尚。2022年,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照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来看,当前的文化建设,须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繁荣文艺创作,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旅融合,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去年,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是文化领域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根本遵循。在2022年的文化建设中,必须深刻理解、扎实践行。

  深刻认识“以文弘业”的交互性。相较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言,现阶段的文化建设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好的文艺作品要想在舞台上“立起来”,在人民群众中“传开去”,就必须在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掌握运用科技和新媒体手段,增强与大众的沟通互动,用创新思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深刻认识“以文培元”的教育性。文艺作品的鉴赏导读、民众教育是文化事业的重要一环。在2021年整治“饭圈”乱象等一系列行动中,我们感受到了极少数文艺作品、文娱活动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后果。2022年,应在继续加大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力度的同时,明确文艺、文娱、文综等形态中必须蕴含的思想性教育性,引导民众明德修身。

  深刻认识“以文立心”的审美性。美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教育改革和学科调整中,应清醒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将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美育课程更好地融入大中小学,为提升国民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以文铸魂”的精神性。纵览2021年文化建设,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文艺作品如繁星闪耀,展示了新时代我国文艺园地的喜人态势。全体文艺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到优秀的作品是从历史中来、从人民中来、从时代中来的,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己所能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社会建设——保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长期和谐稳定

  作者:褚松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2021年,我国社会建设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

  一是脱贫攻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2021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开始从传统求温饱的匮乏状态转向有保障的相对丰裕状态。

  二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建设领域的各项战略规划开始从关注“有没有”转向关注“好不好”。比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取得显著进展,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推进原则和制度创新方向等日渐清晰。

  三是民生需求得到高效响应。2021年,我国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基本、最为迫切的民生需求。在底线需求方面,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态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伟大抗疫精神,在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经济快速全面复苏,彰显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基本需求方面,相关成就更是不胜枚举:以义务教育领域“双减”为代表的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扎实推进。正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相关配套支持措施持续出台。

  以此为基础,2022年,社会建设领域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

  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新的一年,必须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上持续发力,尤其是着力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精细化服务激发协同活力,在更高水平上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把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我国疫情防控体系,在更好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等方面加强政策设计、鼓励多种探索,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推进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在教育、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方面持续出台并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发挥好社会政策托底作用。比如,多措并举努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网络快递员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合同以及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不断优化人口结构,等等。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持续增强,我国社会将长期保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和谐稳定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高世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

  李维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资源政策研究室主任)

  2021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统筹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谋划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N”政策体系陆续发布,各项任务加快部署落实。二是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加速,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保持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继续位居全球第一。三是持续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继续增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四是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颁布《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积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框架;正式实施《长江保护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在我国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五是持续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构建更合理的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呼吁各方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持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同时,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统筹经济发展与能源总量控制、经济转型与能源安全的长效机制亟待构建;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现代能源治理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亟待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亟待建立健全;绿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绿色产业支持体系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不健全;深度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亟待加速。

  2022年,我们须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体而言: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此指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政策制定、具体实施、研究开展。二要建立健全“1+N”政策体系及其执行机制,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争取尽早实现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碳市场配套制度体系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数据统计核算、数据管理及履约长效机制。三要创新绿色科技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快重点领域前沿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研究完善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保障机制,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碳中和等专项立法以及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的修订工作。四要加快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强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试验作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及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有效运行和风险管控机制。五要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能,持续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六要研究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提升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实效,加快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上一篇:但愿长安——外国人亲历西安抗疫记
下一篇:开展源头治理、加强物种保护、实践绿色发展,生态持续恢复—— 青山苍苍 澜沧水长(美丽中国)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