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解读 >

人民来论:违规减刑9次的杀人犯,背后藏了多少腐败?

发布时间:2020-09-17 15: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水落石出!”近日,北京市纪委监委发布关于“郭文思减刑案”中有关人员涉嫌职务犯罪问题调查情况的通报,详细披露了郭文思家人以直接或通过他人请托相关工作人员并给予款物的方式,谋求关照服刑生活、帮助快速减刑的犯罪事实。一条覆盖监狱系统、检察院、法院的交易链条被斩断,一群执法不公、执法犯法的失职失责人员被处分,既回应了社会舆论关注,也有力震慑了违纪违法行为。

对于郭文思的故意伤害行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受害人出于善意,在超市购物的公共场所提醒郭文思正确佩戴口罩,却遭到对方的侵害身亡。无论是从法律原则来说,还是在社会公义层面,如此恶劣的主观犯罪行为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必须受到严惩。然而更吊诡的是,翻看郭文思的过往履历发现,连续9次减刑的改造成效,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一个对故意杀人罪不思悔改的罪大恶极之徒,是如何快速减刑,进而再次实施暴力犯罪的?通报给出了问题的答案:14名公职人员及重要关系人的受贿、行贿和徇私舞弊触目惊心,纵容了犯罪分子的恶行,给人民群众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可谓教训深刻、令人警醒。

事实上,从公安机关到检察机关,从人民法院到监狱,共同织牢了一张惩治违法犯罪分子的天罗地网。这张网织得越密,违法犯罪的空间就被压得越小;收得越紧,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就能更好体现。

可是,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一个环节失守,甚至就能带来一片阵地的溃败。从监区指导员对服刑生活给予关照,到监狱长报请减刑文件,再到法官降低审核标准……纵观通报全文,“打招呼”侵蚀了公正司法的原则,“礼品礼金”动摇了党员干部的信念,人情往来、利益纠葛让权力变形变味。

这说明,制度不是完美的,对任何潜在的漏洞必须及时填补,对可能留下的窟窿必须完全堵上。确保权力始终在制度笼子里运行,就要把笼子扎得更紧、更完善、更有力。该把的关口决不能放水,该守的纪律决不能放松,对违纪违法问题露头就要打,对失职失责的苗头发现就要改。

这还说明,党员干部的弦还要绷紧。干警、法官、监狱长……多名公职人员或是被金钱俘虏,或是被人情所困,把党的纪律抛之脑后,对公正司法的职责玩忽职守,丢失了原则底线,触犯了党纪国法。有人心存侥幸,有人我行我素,对这些人必须用铁的纪律揪出来,有多少就处理多少,给群众一个交代。

以案为鉴、以案促改。“郭文思减刑案”以一条无辜生命的代价发出警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绝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谁敢搞腐败,谁就必须付出代价。


(责编:董晓伟、岳弘彬)

上一篇:北青报:餐饮业理应摆脱“重口味”
下一篇:人民网评:把环保督察压力切实传导至“神经末梢”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