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府“账本”通俗化有利于公众监督 财政的钱,最终是怎么花的?9月3日,北京市级部门集中公开2019年度部门决算。今年公开单位除涉密外继续实现全覆盖,公开部门数209家为历年最高。此番晒“账本”,不仅内容更加丰富,绩效导向更加明确,而且公开格式更加直观,公开内容更加易读易懂,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关报道见A6、A7版)
北京市级部门决算公开已走过10年,公开单位从几十家到现在的数百家,内容不断丰富,公开更加明细,每年都有所创新,政府透明度不断提升。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十年来,北京财政逐步形成“统一步骤、统一格式、统一时间、统一形式”的四统一公开模式,致力打造阳光政府,确保公众把政府“账本”看得全面、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从9月3日公开的市级部门财政决算报告看,报表的经济分类科目归类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展示,更清晰地反映了部门基本支出构成情况,令公众对政府部门效能一目了然。各部门对报表都有解释说明,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述,对专业名词较多、公众理解困难的内容,还特别附录了名词解释。
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政府在过好“紧日子”的同时,如何保障好民生支出这一焦点问题,通观各部门2019年决算报告,可以清楚地看到: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8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39.5%,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36%;公务接待费0.1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68.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3.7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38%。与“三公”经费下降相对照,各部门的民生支出实绩凸显:扩增幼儿园138所,新增学位约3万个;推动99个“高精尖”学科建设及“一流专业”建设;基本完成核心区1892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通俗易懂、具体可感的数字背后,是各部门为打造阳光政府尽心竭力的底气,更是愿意接受公众监督的勇气。
政府“账单”不是“功劳簿”,而是“公告牌”。为了更好接受公众监督,此次市级部门决算公开增加了《项目支出绩效自评表》,各部门针对所涉及的民生项目的目标、进展、效果等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这一评价公之于众。此举不仅能进一步督促政府部门保质保量完成民生保障任务,更是将项目推进全过程展示于公众面前,让政府自我评价与公众切身感受对标对表,以提升各部门成本控制意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政府部门在网上“晒账本”,推进预算决算公开,让公众知晓政府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当然,仍有一些地方的“晒账本”,只是拿出一沓财务报表,数据套着数据,术语连着术语,让普通公众如坠云里雾里,读懂尚且不易,更不用说监督了。这些都亟待纠正和改进。
经济社会发展千头万绪,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主事者的角色,权力必须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为公众监督财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既是政府部门为民情怀的一种体现,也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为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提供正向支撑。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只有更加便捷、通俗、亲民,才能保护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创造人人参与监督的社会氛围,让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更好落在实处,为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