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确立了“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应急管理发展目标: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到2035年,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规划》出台正当其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进入新发展阶段,应急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加。看传统领域,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事故依然时有发生;看新兴领域,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一些以前“想不到、管得少”的风险逐渐凸显。回顾过去,经过数十年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燃气、工商贸等领域的安全隐患逐渐积累,如今事故开始集中显现;研判眼前,在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有所抬头,防控压力将持续加大。
可见,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存量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增量风险又不断叠加,提升应急能力的需要变得更为突出、越发紧迫。护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也有必要为保障安全做好长远谋划。
有别于既往,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目标,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为安全”。制定《规划》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具体实践,是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可以为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筑牢“稳”的基础。同时,制定《规划》更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规划》全面、科学、有力部署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将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应急管理部组建之后,针对应急管理领域编制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规划》部署了七方面重点任务及十七项重点工程,既统筹兼顾,又重点发力,为新形势下应急管理体系育新机、开新局起到了指方向、增后劲的作用。
明制度。应急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建设应急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完善体制机制,才能统一各方、团结力量、协同作战,更好激发制度优势。《规划》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治理模式,并就“健全领导指挥体制”“完善监管监察体制”等作出具体部署。一系列真招实招,为“统与分”如何合力、“防与救”如何联动等关键改革问题给出了“指南针”“路线图”,将推动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防风险。“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跑在事故灾害之前,是最有效的安全治本之策。《规划》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织密灾害事故的防控网络。在风险源头防范管控上,通过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火灾风险调查等摸清风险底数、划清约束红线;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上,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一系列科学布局、硬性举措,减少了风险隐患盲区,降低了事故突发概率,将扎实提升安全预防效果。
补短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提升应急救援力量专业水平、健全干部队伍、充实基层人员力量、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应急重大工程等问题上,《规划》着力强弱项补短板,一系列基础性、长期性部署安排,将从根本上巩固“薄弱点”,治理“慢性病”,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基固本。
进入“十四五”,开启新征程,期待《规划》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以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更加充分的防范能力、更加健全的基层网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