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直播带货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帮助相关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但个别地区不惜高价请名人做直播,邀请费用和带货效益不成正比。贫困地区如何用好直播带货手段,实现产业发展、带货销售的双赢?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道探讨。
——编 者
不妨多些“土味直播”
徐卫清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直播带货不再是明星的“专属领域”。在广袤乡村,一批农民抓住机遇,把手机当成新农具,把直播当成新农活,以田间地头为布景,以绿色生态为卖点,推销农产品、售卖山里货,深受网友好评。
脱贫攻坚,农民是受益者,更是生力军。从陕西省西咸新区太平堡村80岁的卖杏奶奶崔淑侠,到广东清远市三才村的“乡村新闻官”韦书贵,农民本色出镜的“土味直播”,凭借对真实生活的描述,对农产品种植全过程的还原,透着返璞归真的生活气息,也能够撬动网友的新鲜感与消费欲。相比自带流量的明星带货,引导广大农民做产品“代言人”,同样潜力无限,可施之长远。
田间地头、渔船码头是天然的直播间,但农户化身主播还需苦练技能。近来,一些地方开展“村播计划”,培养农村主播,提高带货能力,取得良好效果。这也说明,让更多有潜力有意愿的农民化身主播,必将更好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会吆喝”更须“酒浆美”
刘元通
有同事为献爱心,通过助农直播购买了一些水果,可收到货后却发现,味道并不像主播说得那么好,还存在部分坏果。类似情况并不鲜见,个别地方过于注重“吆喝”,不惜花重金请名人直播带货,却对产品质量关注不够,有的甚至以次充好,不仅砸了牌子,更消耗了社会的爱心资源。
我们需要懂营销、善宣介的好手,更需要懂市场、做产品的能人。毕竟,直播带货本质上还是市场交易行为,优化供给侧、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根本。说白了,消费者为“爱”下单,只能持续一时;唯有做好产品,让消费者为“质”下单,方为长远发展之道。
修建冷库,解决农产品保质期较短问题;畅通物流,解决“好货运不出”的问题;完善产品筛选、产品追溯等机制,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放心;树立品牌意识,把好货做出特色、做成精品……全方位提高产品质量,必须系统发力,优化产供销链条。尽管说“好酒还得勤吆喝”,但把酒浆越酿越香,吆喝的底气才越足。
对接市场是关键
曾 建
少数贫困地区请名人直播带货,不赚反赔,结果令人遗憾。这也启发人们反思:贫困地区作为市场信号较弱的地方,贫困群众应该如何了解新业态新模式,进而学会与市场对接?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纷纷将资金、政策、项目等向贫困地区倾斜。面对直播带货这一发展势头良好的新业态,不少地方加大资金扶持,期待激发脱贫新动能。但直播带货毕竟属于市场行为,存在盈亏的可能。有的地方粗放经营,不计算投入产出账,有的地方依赖单位包销,说到底还是缺乏市场意识。
小产品融入大市场,关键要靠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政府着力于完善基建、人员培训、物流组织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做好拥抱市场的相关准备。相关市场主体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优化产品及服务。尊重市场规律、经受市场考验,相关产品才能走上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大道,为脱贫攻坚提供助力。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2日 05 版)
(责编:白宇、朱一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