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是一件让不少人发愁的事。解决评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评不上等问题,理顺人才评价与人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职称评审改革的一道必答题。
近日,历经5年的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全部完成,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医护人员等在内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相继出台,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政策迎来多年未有的大调整,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撑起了一片广阔天地。
职称,关键在于“与职相称”。一段时间以来,职称评价“一尺量”、职称论文“一刀切”、职称晋升“玻璃门”、职称设定“天花板”等现象,在一些行业不同程度存在。有人业务娴熟,却因学历、论文、外语等原因对职称“望洋兴叹”;有人成绩突出,却因评聘脱节导致的“外行评价内行”而遗憾落选;有人技艺高超,却因没有相关的上升通道与职称失之交臂……可以说,这其中既有职称申报上“道道杠杠”的痛点,也有职称评审中“条条框框”的堵点,阻碍人才成长,制约发展潜力。
评职称,就是要评出称职的人,让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脱颖而出。自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对工程、农业等一批职称系列的评审专业进行细分,将动漫游戏、快递工程等新兴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对互联网领域的奇才、“怪才”建立评审绿色通道,对翻译、演员、计算机等行业不再做学历要求……种种突破性的安排,让职称制度改革迈出了一大步。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促使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才能真正把人才评好、用好、管好,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价值导向,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业创新的活力。
职称是衡量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尺,绝不是限制人才发展进步的“紧箍咒”。尽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评价标准逐渐完善,评价机制持续创新,但一些困扰人才的烦心事、老难题尚未完全破解。比如,不唯论文、奖项、学历了,职称评选的量化标准少了,操作空间会不会变大?再如,职称评审权下放了、评审渠道敞开了,人情世故、论资排辈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消除。这就意味着,既要破除职称评审的条条框框,更要确保评审环节公平公正、推动改革落地落细,如此才能做好职称评审改革的下半篇文章,为专业技术人才发挥所长、施展才华提供助力。
有网友曾总结自己很多年前的一次参评经历:“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随着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逐渐确立完善,类似的情况将得到极大改善。不断提高职称评审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确保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得出、评得上,这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共同期待,也是激发人才红利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