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各地区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根基。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同时我国各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禀赋差别也比较大。这既决定了我国具备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也决定了不同区域具有各自发展的比较优势。比如,有的地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较强,在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方面优势突出;有的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在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上具有优势;等等。各地区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不同,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地区禀赋差异,发挥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挖掘比较优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产业和人口集中的优势区域是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需要充分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生态功能强的地区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转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主产区的战略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点。各地区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可以在具有优势的领域精耕细作,逐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培养更多独门绝技。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产品层次和档次。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实现从成本优势、速度优势向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转换,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农业主产区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支持生态功能区结合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构建有效的体制机制,激发各地区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加大对森林、草原、湿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促进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保障各区域人民享受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 (作者为青岛大学党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4日 13 版)
(责编:胡永秋、牛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