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赢得民心才能赢得胜利。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
在江苏徐州凤凰山东麓,巍然矗立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在纪念馆门前,有一座雕塑:一个独轮车车轮,戴花披绸,寓意着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淮海战役胜利的保证。前不久,笔者到此追忆英雄将士,探寻胜利密码。
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经过60多天鏖战,60万解放军在淮海战役战场上打败了80万国民党军队,歼敌共计55.5万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毛泽东同志称赞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战役有多不易,胜利就有多激昂。“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战役虽难,但为了全局、为了胜利,人民解放军凝聚智慧、集中力量,荡敌前行。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一语道出胜利的关键。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长约1米的竹竿。竹竿的主人叫唐和恩,是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五省数百万支前民工中的一员。竹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记录了支前路线,横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行程长达2500余公里。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广大群众共运送近44万吨粮食,大部分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完成,共出动推车88万多辆、挑担35.5万副、支前民工543万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人民群众的伟力,成就了人民战争的胜利。
根植于人民的军队,始终是人民福祉的守护者。淮海战役纪念馆副馆长贾萍告诉笔者,她在几年前对一些支前人员回访时问道:“是什么原因让人民群众义无反顾选择支前,哪怕付出生命代价?”人们回答说:“解放军尊重咱们,亲切地叫我一声小兄弟”“他们在部队休整时,还帮我家挑水扫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风严明”……质朴话语,至今听来仍倍感亲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赢得民心才能赢得胜利。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
走进今天的淮海战役首捷地徐州市邳州市碾庄村,硝烟散去、圩墙不在,而精神河流依旧滋养着当地群众和当地发展。一位干部说,战役期间支前群众为部队修理破损的枪炮等物品,战役结束后成立了铁木业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全村共有五金工具企业30余家,工人近千人,成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今天,我们探寻胜利密码、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继续前行。美好生活是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传承精神、永远奋斗正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
一位诗人在《独轮车啊,今天我们重逢》中深情写道:“独轮车啊,今天我在,纪念碑的浮雕上见到你,吱呀、吱呀,你的那支,唱不完的歌依然飘在耳际。你刻在淮海大地上的车辙,大书着:‘人民——胜利!’”独轮车碾过的车辙,深深印刻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沿着车辙我们继续向强国梦想和美好生活进军,一定能迎来更多更大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