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加速扩容,数据要素应用场景衍生拓展,数据要素在增加就业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持续发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推进。数据产业积厚成势,将为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宏观调控、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作出部署。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数字化发展的重大部署,为我国数据产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壮大数据产业,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轮产业变革耦合共振、互融互促,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数据要素促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我国已成为全球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
数据要素市场加速扩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1ZB代表10万亿亿字节)增至2025年的175ZB。其中,中国数据圈增速最为迅猛,将从2018年的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占全球总量的27.8%,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由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交易等核心数据要素环节构成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快速成长,规模从2016年的6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75亿元。
数据要素应用场景衍生拓展。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数据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农业农村领域,车间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农业物联网、病虫害数字化防控、智能育种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新模式蓬勃发展。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已达47.1%,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在服务消费领域,“数据+”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居民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2020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货币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提速,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精准性显著提升。在公共治理领域,数据要素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加快转型。
数据要素在增加就业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持续发挥。比如,在数据资源服务产业中,数据标注、数据审核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即可,对促进就业有直接带动作用。目前,我国数据标注、数据审核全职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兼职人员超过100万人。数据要素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能够显著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要素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推进
当前,各种数据技术系统创新、深度融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数据交易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推进,蓄势积能。随着各项条件持续优化,数据要素市场必将进一步发展,培育出规模大、创新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技术更新迭代加速。从核心层技术来看,半导体设备、应用材料技术等“硬科技”的创新发展,传统硅基半导体向量子芯片的演进,将大幅提升计算机处理能力,为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算力基础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从应用层技术来看,云计算极大拓展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模式,大数据深刻改变高端存储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全面提升传感感知的技术能力,“上云用数赋智”已成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场景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混合计算框架、实时图计算、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管理及边缘数据计算等核心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展,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迭代更新,大规模数据平台处理规模跻身世界前列。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党中央高度重视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北京、上海等地快速推进新基建行动。《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推进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到计算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存量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上海今年一季度预计将新增6万台数据中心机架,带动投资超过380亿元。相关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新基建领域的投资。
价值释放模式不断创新。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快速壮大,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手段持续丰富完善。流通技术方面,数据沙箱、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等创新技术,能够在原始数据不泄露的前提下实现合法合规的数据开放,帮助多个机构在满足用户隐私、数据安全和法规要求的同时,进行数据使用和机器学习建模。定价模式方面,数据所有权第三方平台预定价、协议定价、拍卖定价,数据使用权会员制按次计价、实时定价等标准多元发展。收益分配方面,交易分成、保留数据增值收益权,一次交易所有权、多次交易使用权等模式日益丰富。
产业生态重塑带动旺盛需求。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30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彼此促进、融通发展,形成创新“裂变”,对数据要素的市场需求愈发旺盛。“十三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复合增速超过30%。目前,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仅为25%左右,远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数据技术加快向社会经济活动各领域渗透,市场环境更加透明,供需更加匹配,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同时,贸易数据化转型将促进贸易各环节加快优化,推动更多中小微企业甚至消费者个体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内外需联动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当前,数据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挖掘、存储、管理、分析、交换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数据供应链和价值链也已成形。数据产业积厚成势,将不断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面上升级的转变,为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宏观调控、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提供有力支撑。
为产业融合创造新机遇。去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公共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社会算力获取成本显著降低。政府部门间、政企间数据壁垒进一步打破,数据资源流通活力明显增强”。届时,依托云、网、端、管等新型基础设施,具备云资源接入和数据流通一体化调度功能的新平台将不断出现,数据流不再被工业经济供应链体系中的巨头所垄断和阻隔,数据产业作为不同产业的“黏合剂”作用将充分发挥。不同行业通过互相融合和嵌套,催生新生产模式。企业在平台上实现低成本沟通和数据高速流动,有利于增强研发、营销、售后服务等的针对性。
为宏观调控提供新工具。财政、金融、税收、投资、就业、消费、出口等经济调节领域数据的挖掘开发,能让宏观调控更为深入、精准和高效,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商贸流通、市场价格、生产制造、安全生产等市场监管领域的数据汇聚利用,提升了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实时感知能力,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链条监管将更加科学有效。应急部门通过利用行业和监管数据,可以建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数据靶场”,定期开展“数据演习”,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决策研判和调度指挥提供数据支撑。
为改善民生提供新红利。数据产业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巨大数据红利,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造集成多种功能的数据通用算法模型和控件服务,可以把大数据应用于文化教育、辅助诊断、体育健身、文化旅游、养老育幼等更广泛的生活场景,满足更多个性化、多层次服务需求,促进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公平可及。利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历史记录数据,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动植物生长模型,让农业数据成为“新农具”,最大限度实行精准化种养,挖掘动植物生长潜能,在增产增收的同时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数据可记录、可存储、可追溯、可查证。
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空间。一方面,数据产业可以对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塑造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治理空间,拓展各类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场景,高效满足信息共享、部门联合、综合研判、服务保障、跟踪监督、应急处置等治理需求,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场景动态治理,为社会治理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另一方面,数据产业将培育“人人贡献数据、人人享受数据”的社会治理生态,畅通拓展民众参与社会治理、政府感知社情民意的渠道,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维护者,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7日 09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