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个“2/3”彰显大督查的决心和力度 为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国务院拟于10月中下旬组织开展第七次大督查,对北京、河北等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实地督查。
2019年,国务院组织开展第六次大督查时提出,注重压减督查规模、精简督查环节、减轻基层负担,特别是对督查组和有关地方明确提出“八不得”的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提出“2/3以上的督查人员、2/3以上的时间用于线索核查和暗访督查”,从中释放了从严从实抓督查的积极信号,也彰显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价值。
从2014年国务院开展第一次大督查以来,大督查已成常态化做法。每一次都是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找准问题症结、严格追责问责。这次也不例外,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征集问题线索,实行“开门搞督查”。公众的积极参与,为大督查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回应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提高线索核查和暗访督查质效,确保不放过一条线索、不错过一个问题、不漏过一种经验。
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没有督查就没有深化。这次大督查突出稳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内需和稳外贸稳外资等重点难点,设定了两个“2/3”的底线要求,为实现督查提质增效与减轻基层负担并举,确保督查人员能“带着线索去、跟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改”,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力量保证。
这也预示着,这次大督查将立足内部挖潜,集中力量,深入基层一线,并保持足够的韧劲和耐心,在线索核查和暗访督查上下足功夫,实打实地走进群众的心坎,聆听最真实的声音,全方位、深层次挖掘线索,找全找准有价值的信息,坚决打好问题“歼灭战”,真正使大督查成为促发展的“利器”。
国务的每次大督查,除了完成“常规动作”外,也不乏创新举措。如第五次大督查开通微信小程序和专用邮政信箱;第六次大督查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加入16个督查组参加实地督查;这次大督查又推出两个“2/3”的举措,可谓亮点多多。这些新机制、新方法,不仅由督查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所催生,也反映出督查工作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在制度创新方面所作出的持续努力。
现实中,一些地方的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老百姓之所以感到流于形式,个中原因就在于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有的蜻蜓点水,无关痛痒,雨过地皮湿;有的仗着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结果是“轰轰烈烈搞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国务院大督查推行两个“2/3”等务实做法也启示我们:任何事情就怕“认真”二字。有“认真”的态度、“较真”的作风,才能让督查检查考核长出“牙齿”,确保权威性,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打铁必须自身硬”,两个“2/3”新举措秉持了督查的要义,无疑是克服形式主义、提高工作质效的一次真切的示范。国务院大督查的经验做法,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大局意识、为民情怀、创新精神、求实理念等,都值得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