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罗知之)“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持续锻造数字化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今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在“第四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表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银行业应吸收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感受新经济的脉动,促进银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孕育新业态,焕发新动能。”刘峰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好风正劲,将成为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助力“双循环”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重要力量。
具体表现在,一是数字化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2%。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数字金融生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科技赋能下,通过对“数据资产”的管理,银行业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推动全栈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流程管理效率、风险定价能力、精细化运营能力,服务效率持续提高。
二是制定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目标,金融科技力量稳步提升。中国银行业主动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目前,各家银行机构将金融科技上升至战略层面,在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和监管部门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本行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确立了更为明确、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并在组织架构、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探索。战略上的重视带来了金融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显示,2019年,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部分银行还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数字金融等子部门推动数字化转型,目前共有12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
三是改变银行业服务形式,打造智慧、开放、普惠的新型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便捷性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银行机构积极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数字化应用能力,创新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探索应用基于数据驱动的资源精准配置、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充分满足了用户个性、广泛的数字化服务需求,打造了智慧、开放、普惠的新型金融服务。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银行业提供的大量“非接触金融服务”,有效促进了经济的“血脉畅通”,及时满足了社会民众金融需求。比如,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与全国工商联组织发起倡议,100多家银行共同参与的“无接触助微贷款计划”,为助力打好疫情阻击战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保障。
谈及金融科技,刘峰认为,随着金融与科技融合进一步深化,中国银行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科技应用成果,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金融科技应用成果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数据孤岛、个人隐私保护等行业“痛点”,提升KYC、获客引流、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行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近年来,‘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的理念广为业内认可,银行服务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需求是大势所趋。在开放服务领域,银行机构积极探索和尝试,通过API、SDK、H5等金融科技应用输出银行服务,与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无缝融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触达能力,充分满足了C端对高频次场景金融的需求。比如,在创新支付领域,不少银行机构探索应用指纹、声波、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让用户享受到了更为智能化、无感化的支付服务,让银行服务触手可及。”刘峰说。
如何发挥行业协会平台作用,助推银行业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刘峰表示,通过稳妥开展金融科技的应用和模式探索,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应清醒地意识到,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挑战依然不小,道阻且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社会组织,将积极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责,广泛借鉴金融科技在行业的成熟应用经验,夯实信息科技基础,增强自身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促进与金融机构间的经验交流与协作,助力银行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