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简称“蚂蚁”)今日迎来“打新”。据此前公布的发行价测算,蚂蚁总市值达2.1万亿元,刷新A股上市公司的最大市值。招股说明书披露数据显示,目前,蚂蚁集团旗下共有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创新业务及其他三大业务,数字金融业务以63.4%的占比成为蚂蚁最大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蚂蚁“去金融化”动作频频,以蚂蚁链为代表的创新业务板块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网下申购倍数达284倍“打新”竞争激烈
根据蚂蚁集团披露的上市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蚂蚁集团A股股票代码为“688688”,申购时间为10月29日,缴款日期为11月2日。多位机构人士预测,考虑到目前机构认购踊跃、市场情绪热烈,蚂蚁“打新”会比预想的更加竞争激烈。
10月26日,上交所公告显示,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2.1万亿元,较此前多家投行预测的约2.5万亿-3万亿元估值,折让幅度约20%-30%。港股的发行价也于同日公布,为80港元,刨除汇率影响后与A股基本持平。
发行方案显示,蚂蚁将在A股发行不超过16.7亿股的新股,其中初始战略配售股票数13.4亿股,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打新”股票数3.34亿股(绿鞋机制前)。按照每股发行价格计算,绿鞋前A股募资总规模为1150亿元,其中面向A股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打新”规模超过220亿元。
僧多粥少之下,蚂蚁A股询价数量也同样高出科创板平均值一倍左右。根据10月26日的上交所公告,蚂蚁的初步询价拟申购总量超760亿股,网下整体申购倍数达到284倍。
数字金融贡献收入63.4%微贷业务占比高
招股书更新了蚂蚁集团最新营收数据。2020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1.91亿元,同比增长42.56%。支付宝App月度活跃用户从2020年6月的7.11亿增长至2020年9月的7.31亿。而从收入结构看,三大业务之一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平台)已成为蚂蚁最大的营收来源,占比为63.4%,远超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业务板块的35.9%。
在其数字金融业务中,微贷业务营收增速尤为明显。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微贷科技平台营收285.86亿元,占总业务构成的39.4%,超过营收260亿元、占比35.9%的支付业务。微贷科技主要布局四大板块: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借呗主体),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花呗主体),蚂蚁智信(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重庆万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今年8月取得牌照后,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也应运而生,金融版图持续扩大。
另一方面,蚂蚁“去金融化”也酝酿已久,业务科技“含量”持续提升。招股说明书显示,蚂蚁拥有的技术人员占比达64%,覆盖所有业务线;目前已在全球40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专利或专利申请,共计26279项;在区块链领域,累计专利授权数212件,连续4年专利申请全球第一;今年5月,蚂蚁集团自研数据库Ocean Base在国际权威TPC-C测试中,也同样顺利卫冕世界第一。
恒大研究院在报告中指出,创新业务板块是目前蚂蚁集团转型的方向,主要以技术开发为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合作伙伴提供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是创新业务板块主要的收入来源,未来有望成为业务的新增长点。
不过,蚂蚁的创新业务贡献营收占比当前仍然较低。招股说明书显示,蚂蚁创新业务板块2017-2019年度及2020年上半年贡献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0.79%、0.87%、0.77%及0.75%,均不足1%。
“目前来看,蚂蚁集团的小额信贷、消费金融等业务在其总收入占比中仍然较高。科技公司是蚂蚁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未来科技板块收入能提升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在专家看来,科技公司“去金融化”的动作,除了为上市铺路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贴近监管要求、回归科技服务主业。董希淼指出,在当前监管环境下,直接to C的业务受到牌照、法律等诸多约束,转向to B端,便可更好寻求产融结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车宁也表示,技术及与技术相关的场景、流量等属于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比较优势,而转向科技、经营场景也符合国家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
此前,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路演中称,蚂蚁和金融机构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共赢。蚂蚁集团跟金融机构的合作不只是销售渠道的合作,而是提供数据洞察、智能化的风控和技术服务,以及基于客户洞察进行产品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