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消息,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于7月24日(周六)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金融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张杰参会并讲话。
张杰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2021国际货币论坛开幕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发布会内容进行总结: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问题。中国既往40多年的政策中,实际上资本市场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它的宏观责任,就是给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高增长提供金融支持。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的资本市场要与国际接轨。实际上从金融角度看,中国的资本市场过往具有中国特色,再往前看必然也具有中国特色。
第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要看清楚人民币的国际化或者国际使用,我们需要转换角度,那就是着眼于大国货币视角。大国货币有些基本的条件,币制统一、币值稳定、币制独立、国际使用或国际化,国际化只是人民币成为大国货币的一个条件,或许还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从理论逻辑看,人民币要成为大国货币,似乎要步英镑和美元后尘,需要照样学样。但若着眼历史逻辑,人民币要成为大国货币,必然走自己的路。
第三,关于疫情期间经济政策工具箱的问题。疫情开始至今将近两年时间,主流经济学经济政策工具箱五花八门,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这个经济政策工具箱中应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工具很多,唯独缺乏应对人出了问题的政策工具,而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正好在“人”上,而我国正好就运用了基于人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工具。所谓中国的经济学,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如果不从中国文化传统,不从中国的货币金融故事讲起,基本上不得要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