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超一半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前三名,引发大家热议。
中国人习惯共同进食的“合餐”,好像只有这样才可以把亲情和人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亲朋好友聚到一起,你给我夹菜,我给你夹菜,场面热闹又温馨,但唾液也在这时相互交融,许多健康问题随之凸显,幽门螺旋杆菌就是其中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胃的细菌,一般感染后若不经治疗,很难自愈。它们有特殊的本领寄生于其他细菌都待不下去的胃,独享胃黏膜,为了繁衍、扩张地盘,还会搞破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马晋平告诉记者,约10%~15%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约50%可发生胃黏膜萎缩,2%~3%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将发展为胃恶性肿瘤。此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与一些胃肠外的疾病发生有关,如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已被推荐作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指征。
“幽门螺旋杆菌栖息于人体的消化道之中,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粪-口传播、口-口传播、胃-口传播。换句话说,日常吃的食物、亲吻、呕吐等,都有可能传播这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其中抵抗力较弱、卫生习惯尚未养成的儿童;经常在外吃饭应酬或餐饮不规律的上班族;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应是重点关注对象。”马晋平介绍。
“中国的饮食习惯是围餐,餐具、食物常共用,这就为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通常都是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而与之相比欧美等分餐制饮食习惯的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则相对就降低。”马晋平说。
很多患者在查出幽门螺旋杆菌(+)结果后,十分焦虑,也很疑惑,是不是应该马上进行抗菌的周期性治疗?“不一定。中国人群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约一半,但并不意味着这接近七亿人群都需要‘杀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里,有明显症状、有危害的仅仅是一部分,感染情况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进行治疗,都需要进一步检查之后确定,尤其是没有明显症状的感染人群。”马晋平解释。
马晋平介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目前临床上常用“三联”疗法及“四联”疗法(在“三联”基础上增加了抗生素的使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作为病从口入的典型案例,在治疗时,若不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治疗后不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易造成无法根治或重复感染的情况。一些患者盲目杀菌,为求保险私自延长服药时间,不及时进行复查,调整用药方案,都是不可取的,一次杀菌不彻底,细菌获得了耐药性后,想要再次杀菌就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想要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就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案,及时复查,防止幽门螺旋杆菌“卷土重来”。
“另外,不少幽门螺旋杆菌患者只重视抗生素的治疗,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家庭管理。这样不仅自身疾病迁延难愈,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持续发生交叉感染。”马晋平说,家庭管理应从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人群上下功夫。
比如,和祖辈住在一起的大家庭,如果有成员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就要特别留心不卫生的喂养方式了。很多老人习惯将食物咀嚼成糊状后喂给孩子,认为这样有助于消化;有些妈妈同时喂养两个孩子时,并不更换勺子,你一口他一口,这样的方式是很容易传染幽门螺旋杆菌。此外,孩子的呕吐物、排泄物也要处理好,保持良好的家庭卫生,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来源。
比如,一些卫生不合格的饭店、餐馆、路边摊的餐具均没有按规定消毒,其食物来源也不明确,应减少到此类场合的就餐次数。即使在家中,分餐也是很有必要的,分餐可以避免菌体通过餐具碗筷直接口口传播。此外,幽门螺旋杆菌需从口进入人体,坚持早晚正确的刷牙可以将存留在口中尚未“就位”的病菌清除,降低感染的几率。
“因此,定期体检和复查很关键。”马晋平强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个慢性、反复的过程,没有症状也要定期检查。已经有亲属被明确诊断后,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阳性率非常高,此时务必主动体检,及早治疗,阻断幽门螺旋杆菌致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