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当天,惠州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惠州市结防所”)在惠州各县(区)举行了防治结核病的相关宣传活动。在其中一个活动点——惠州学院,记者采访了惠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刘志东,他告诉记者,结核病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风险很高,其中,高三学生又是结核病潜在高风险人群。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彭可同样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数据支撑。该院长期以来负责惠州市直高中的高考体检工作,据彭可透露,肺结核是高三学生在体检中检出异常最多的病症,2016年共有1万多名考生由该院组织体检,其中发现10例左右的肺结核。
A 传染病在中小学生中传播风险较高
3月24日上午,惠州学院图书馆旁的篮球场热闹非凡,这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在惠城区的宣传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向老师和同学们发放预防结核病宣传材料,结核病防治研究所专家耐心地向大家介绍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现场还开展小游戏,呼吁学生们签名参与志愿活动,号召大家共同防治结核病。不少学生拿出手机扫描贴在桌上的二维码,关注了惠州市结防所的官方公众微信号——“惠州市结核病防治”。惠州市结防所早在2014年就已开通此公众号,为的就是让惠州市民更便捷获取更专业的结核病防治知识。
与此同时,在各县(区)结核病防治机构的组织下,类似的咨询义诊活动在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大亚湾和惠阳区等县区也同步开展。今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旨在倡导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身到结核病防治工作中来,各施所长,共同行动,进一步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减少结核病的感染和传播,形成良好的防治社会氛围。
“全市发病报告例数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居多,职业以工人、家务及待业、农民居多。”惠州学院的活动现场,负责义诊的惠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刘志东对记者说,“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去年在全市发现的3500例结核病患者中,有120例是学生,学生的占比为3.4%。”
刘志东告诉记者,尽管这一比例数字小于全省的数据——4.5%,但由于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师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不仅相互间接触密切,而且接触时间长,一旦出现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很容易造成结核病的传播流行。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特别是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快、机体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加之教室和宿舍通风条件不好,导致肺结核等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增高,“因为肺结核有时症状并不明显,可能在我们意识到要注意防护时,病菌就已经扩散了。”刘志东说。
此外,在学生群体当中,高三学生又是肺结核的高发群体,刘志东说,高三学生因为缺乏户外锻炼,身体抵抗力比其他学生群体更差,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精神紧张,加上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体能锻炼少等因素影响,一旦感染病菌后,容易发生结核病,加剧了结核杆菌扩散的可能。
B 惠州近6年肺结核病例呈下降趋势
据了解,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刘志东告诉记者,临床上偶尔会检出淋巴结核、骨结核、肾结核等,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且具有传染性。
刘志东同时指出,感染了结核杆菌不一定会演化成结核病患者,“结核菌感染者是指体内已感染了结核菌,经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但未出现结核病症状,经胸部X线照片未发现肺部有活动性结核病变,痰细菌学检查未发现结核杆菌等”。据刘志东介绍,正常人感染结核杆菌的机率为20%,而在结核杆菌感染者中,发病率仅为千分之二。
据惠州市结防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市近年(2011—2016年)发现肺结核病例2万余例,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治愈,治愈率达到90%以上。2010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惠州市结核病发病率为千分之二,目前这一数字已降至不到千分之一。“去年发现3500例,发病率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发病趋势近年来逐年下降,2010年以来,病例数平均每年下降约150例。”刘志东表示,这跟防控工作的成效以及人们防护意识的提高密不可分。然而,目前结核病的防治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发病人数多;二是耐药结核病流行;三是学校存在发生结核病疫情的潜在风险。
刘志东告诉记者,普通结核病经过6—8个月的治疗后可完全康复,但耐药结核病的疗程则至少需要2—3年。耐药结核病是指对异烟肼、利福平等常见肺结核专用药同时表现出耐药性的结核病,因此临床诊治时只能采取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这种药物毒副作用较强,每年需要2万—3万的药费,整体治疗费用是普通结核病的数十倍。
为有效防控结核病疫情,减轻病人负担,惠州制定了结核病诊疗减免政策,目前,在惠州辖区内的居民患活动性肺结核病时,可享受免费胸片检查,痰涂片检查,免费接受标准治疗方案内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免费享受治疗期间全程管理和指导等。
目前,惠州已将活动性肺结核和耐多药肺结核纳入特定门诊病种。此外,从2015年起,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已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中。
刘志东介绍道,惠州市结核病实验室的诊断技术已经进入了基因快速检测的新时代,为提高肺结核的诊断水平、实现耐多药肺结核早期诊断及治疗,惠州在2014年开始推广Xpert MTB/RIF及Hain检测方法。刘志东告诉记者,痰涂片镜检一直是诊断结核杆菌感染的传统方法,但却存在敏感性差、操作强度大、漏检率高等问题,与之相比,结核病分子生物检测新技术Xpert MTB/RIF及线性探针(Hain)操作简单,可以快速(分别在2小时及6小时内)完成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性检测,比传统培养药敏试验提前1—2个月,极大缩短药物敏感性诊断、报告时间,2014年以来惠州全市已分别对300余例患者提供免费检测。此项技术的应用对于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提高结核病阳性发现率,快速筛查耐多药结核病以及指导临床规范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C 结核病防治难点在于流动工人的管理
除了结核病的诊治,惠州市结防所的一大职责是对结核病的主动筛查。据刘志东介绍,一旦发现在校学生的肺结核病例,该所将立即对患者的家人、老师、同学、室友等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以达到防控结核病蔓延的目标。
“绝大部分肺结核患者经过规范治疗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一般需要6—8个月的规范治疗期。”刘志东告诉记者,该病若规则服药2周以上,传染性将大大降低;若规范治疗6—8个月,一般能治愈。相反,若不坚持治疗、不规范用药,容易造成耐多药肺结核,则治愈率会大降,而死亡率将大增。“有的患者吃两三个月药,见症状好转就不吃,导致耐多药性,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治疗期也不得不延长为一年半—3年,每年费用也大大增加,甚至部分患者最终导致无法治愈。”刘志东说。
因为治疗周期较长,对患者的跟进管理就成了结核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刘志东称,“流动工人的管理难度是最高的,他们不一定会长期留在惠州,可能治疗了两三个月就离开,对于患者个人来说病情无法根治,对于他所在的社区也留下了传染的隐患。”
刘志东告诉记者,对于流动性较大的结核病患者,全程督导管理是一种有效方法,这是指病人在治疗的全过程中由医务人员督导患者服用抗结核药品、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督促患者定期复查掌握痰菌变化情况,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结防知识健康教育等。据介绍,自2012年起,惠州市结防所投入150万元人民币用于开发督导软件,主要用于肺结核患者的管理、宣传知识的发布、医患沟通以及督导员督导质量的评价。2014年8月,结控督导软件(微信版)在全市推广应用。2015年7月,全市各乡镇督导员的日常督导工作也正式纳入督导软件进行系统管理。
据了解,惠州目前正在动员社区卫生院、卫生站和村医参与到结核病社区督导中来,以打造一个全区域覆盖的结核病防治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