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疾病 >

“抱团养老”是梦想还是趋势?

发布时间:2020-10-27 11:5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等咱老了,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起买或者租一套小别墅,‘抱团养老’吧!”这样的梦想,相信你和你的闺蜜们一定盘算过,但这种想法是否会如想象般那么美好?

近年来,我国各地相继曝出“抱团养老”案例,但情况却不太乐观,有的不够稳定,有的最终散伙。美好的事情为何会曲终人散?这其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有解?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抱团养老”案例不断涌现

2017年5月,杭州市余杭区一个“抱团养老”的故事引发关注,在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院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人组成了“新家庭”,他们签署了《结伴养老协议书》,像家人一样一起生活,互助互爱。

三年多过去了,现在这个“新家庭”生活得怎样?据媒体近日报道,小院的主人、已经81岁的朱荣林表示:“疫情期间,我们暂停了‘抱团养老’,之后怎么办我不知道呢……”

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发突出的背景下,朱荣林老两口用行动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养老先行的样本。这三年来,几十家中外媒体相继“跑过来”采访报道,朱荣林甚至成为远近闻名的人。而如今,曾经风风火火的“抱团养老”,已经来到了“十字路口”。

其实,即使没有疫情,在这三年期间,朱荣林的“新家庭”也很不稳定,来来去去换了很多老人。据他介绍,退出的老人情况不一:有一对因为老婆得了重病,要回家看病;有一对中的一位,被原单位叫回去帮忙;有一个老太太,因别人欠她钱,讨债去了;铁粉老蒋夫妇,因为老蒋生了一场病,住了医院,暂时不能回来;有个老太太去泰国玩一趟,打算在那边养老了,她的同屋一个人支撑房费觉得有点吃力,退出了;还有的,因为家里需要照顾孙辈……

经过几年的试验,朱荣林认为“抱团养老”最大的好处是在经济上摊低了费用,而且大家一起吃喝玩乐,很开心。但问题也有很多,生活上的相处是其中一个因素,相处得不愉快,就不断有人退出。

朱荣林说,有些老人当然还想回来,疫情过后也有许多外地老人慕名前来询问。“如果有人报名,还会快快乐乐再搞几年。”朱荣林这样盘算着。

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7%,已达到2.5亿,我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近年来,除了原有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外,一些新的养老方式不断涌现,“抱团养老”就是其中之一,即相熟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生活在一起,互相陪伴共度晚年生活。

15位老人在北京平谷租了两栋别墅“抱团养老”;广州“7个闺蜜凑400万同居养老”;上海一退休医生和老伙伴们众筹买下一农村小院,一起生活;上海12位老友共同集资建老年公寓,打算60岁时“抱团养老”……此起彼伏的案例,让我们开始思考“抱团养老”存在的理由和空间。

前景和问题并存

“‘抱团养老’是好的,但必须配备一定的护理人员。”

“‘抱团养老’是个趋势,前提是老人有固定经济来源,有共同的价值认同。”

“跟朋友两口子商量着,等老了,租个四合院‘抱团养老’。”

“多少夫妻生活都磨合不好,还指望所谓的闺蜜一起生活?”

网友对于“抱团养老”众说纷纭。

“我比较好看这个模式。”专注于社区养老的向融养老机构创始人张滢对此表示。她分析说,老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会有不同的养老方式,五六十岁的城市老人,有退休金、有积蓄、有时间、身体也还健康,他们对于养老的需求是旅游、娱乐等满足精神生活的项目或方式,这也就是一些旅居养老项目不断出现的原因。“但这些项目价格相对较高,不适合长期生活,所以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或租或买套房子,合得来的一些老年朋友一起生活,是个不错的选择。说的就是这种‘抱团养老’。”“据我了解,这种方式已经出现了三四年,在江浙上海一代较多。”张滢说。

对于“抱团养老”的概念,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莉莉这样解释:一些老年人基于主观意愿,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帮扶,满足彼此晚年生活需求的一种模式。

据悉,“抱团养老”在西方很多国家比较流行,而之所以我国近年来不断出现这样的案例,王莉莉分析,这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养老意愿更加多元,对于当下或未来的老年生活有更多的选择和想法。“可以看出,现在的老年人希望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社会网络和社会交往,按照主观意愿去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她认为,“抱团养老”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中养老观念的更新,对社会、政府、家庭、老年人自己都是有益的,“解决了一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问题,应该给予鼓励”。

但如此完美的事物为何难以为继?张滢和王莉莉同时提到了两个问题:医疗和规则。在朱荣林的案例中,因为要回家看病和因相处不愉快而离开的老人比例不在少数。

“‘抱团养老’对老人的身体条件要求比较高。大家生活在一起的前提是自己能照顾自己。”王莉莉说。张滢也表示,如果老人过了65岁或者70岁,对医疗会逐步产生依赖,“这样的老人就不得不回到城市中居家养老,不适合‘抱团’了。”

对于影响“抱团”的相处规则问题,王莉莉表示,老人们自发地一起生活是基于主观意愿形成的契约,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发生磕磕绊绊或者意外伤害等问题,就会影响老人之间的感情或者感受,可能引发矛盾,美好的事情自然就会变得不美好了。

需要第三方有针对性的支持

尽管目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张滢对此依然看好,她认为,养老模式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有需求导向的,“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抱团养老’这种模式是可持续的、有发展前景的。从目前情况看,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介入。”

张滢分析,未来很可能出现的趋势是:一部分老人继续自发组织“抱团养老”,更多的老人看到这种方式的益处后,相继模仿,市场上出现大量需求。之后,第三方养老机构行动起来,帮老人找地方,这个地方不但风景秀丽,而且离医疗资源较近;帮老人筛选志同道合的同伴;帮老人制定入住和相处的规章制度,尽组织管理之责。“这就是‘抱团养老’目前需要的——在资源上进行整合和调配,帮助老人解决后顾之忧,但并不干涉他们的生活。”

据张滢了解,目前行业内已经有人在调研这些事,首先启动调研的是选址选房。

王莉莉认为,我国城乡差异较大,地区文化和习惯也不同。对于“抱团养老”是否可以推广,她建议,政府和相关企业应该关注和追踪这种模式,根据所在地老年人的需求,或者根据目前老年人在“抱团养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些服务和支持,让这种模式更完善、更持续。项目完善后,就可以把成功的案例拿到其他相似的地方复制并推广。

“现在我们可见的情况是,老人有需求,但操作上出现了问题,如果这时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会伤害这些愿意尝试的老年人的体验感,对于模式的推广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王莉莉说。

王莉莉同时表示,养老模式不是单一存在的,是互相融合的,老年人自发“抱团养老”的同时,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其他资源的支持,比如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上门服务、老年餐桌、各类养老服务以及一些文化娱乐服务等,都可以为“抱团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另外,这些老人的子女也要给予父母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抱团养老’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政府、社会和企业有必要在服务和政策上为他们提供更多鼓励和支持。”王莉莉强调说。(记者 富东燕)

上一篇:吃了这些药最怕“见光”你防晒做足了吗?
下一篇:科学运动+健康生活,远离卒中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