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贵子,在中国传统的观念当中人们喜欢用“生个大胖小子”来表达喜悦之情,但是“大胖小子”背后却可能隐藏的儿童健康危机却常常被人忽视。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就儿童肥胖问题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教授张知新。
张知新表示,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体重超过4公斤,就被称为巨大儿。母亲妊娠期糖尿病以及过量的饮食,甚至激素水平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巨大儿的出生。巨大儿出生以后,突然脱离过剩的营养环境,如果喂食不及时,很容易导致低血糖,而低血糖对新生儿的脑发育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在张知新看来,预防儿童肥胖,要从妈妈怀孕,甚至是妈妈怀孕之前开始。“肥胖其实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临床表现,它可以是多基因遗传的问题,也可以是多个基因通过外部环境导致的一种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父母中有一方胖的,孩子将来胖的几率是25%,父母双方都胖的,孩子将来有50%~70%的概率是胖的。
胖男孩容易有女性化倾向
根据2017年5月11日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估测,我国主要大城市0~7岁儿童肥胖人数约476万,肥胖率约为4.3%。该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0~7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将达到6.0%,肥胖儿童将增至664万人;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超重及肥胖的儿童数将增至4948万人。据了解,该报告是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营养学会等多个单位专家联合撰写的。
这个数据在张知新的门诊经验中得到了证实,她说,近几年来因为肥胖而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在谈到肥胖对于儿童的危害时,张知新说,肥胖孩子的骨骼容易发生变化,造成X型腿、骨质疏松、营养不均衡等问题。此外,过胖的男孩通常性腺发育不良,因为脂肪对雄性激素的代谢有一些影响,不仅会造成这些男孩子“丰乳肥臀”,而且雌激素过高也会使男孩子的性腺发育不良,甚至有女性化的倾向。对女孩子来讲,高雌激素易造成性早熟,这样的孩子骨龄闭合时间会提前,导致长不高。
“吃得快”对孩子是一种非健康的模式
在采访中,张知新反复强调,减肥要从娃娃抓起,早干预早受益。从婴儿喂养期开始,就不能把喂食当成“安抚剂”,孩子一哭就喂奶。“其实新生儿的哭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增加他的肺活量,让他的肌肉和知觉得到锻炼,甚至手脚的运动都是能量消耗的一种模式。” 此外,还有家长会轮流抱孩子,不允许孩子在床上自由运动,这种生活模式会减少孩子的体能消耗。张知新解释说,一个是要管住嘴,一个是让孩子迈开腿,如果新生儿不能迈开腿进行起码的运动,就容易造成婴儿期的肥胖。
此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都会鼓励孩子吃得快、吃得好,张知新说,“吃得快”其实对孩子是一种非健康的模式。人是靠着血糖降低以后信息反射到大脑,告诉大脑“我饿了”,然后饿的中枢开始调控,接下来分泌唾液酶、胃酸,肠道开始蠕动,这时候就要进食。
吃到一定程度之后,摄食中枢就开始下传信号,告诉大脑“我吃饱了”,那么所有的唾液酶、胃酸的分泌就开始下降,胃就产生饱胀感,便停止进食。如果吃得特别快,人体的摄食中枢还没来得及下传吃饱的信号,孩子就已经吃过量了,那么很容易造成摄入能量增加,从而导致肥胖,因此吃饭速度快慢非常重要。
张知新补充说,如果不尽早地进行减肥干预的话,身体所习惯的生活模式是很难改变的。比如一个孩子每顿都吃很多饭,每顿饭后胰岛素分泌的水平都很高,突然在一顿饭减少时,胰岛素还是这种印记,他就很容易低血糖。这种孩子一旦吃少了,就容易低血糖发作,见到食物拼命地狼吞虎咽,反倒会吃得更多。
|